李龙丹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简析凯瑟琳·布雷亚电影中的本我表现
——以《罗曼史》为例
李龙丹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凯瑟琳·布雷亚一直从女性视角出发来思考两性关系。执着于在作品中表现性爱的布雷亚正好印证了本我的“唯乐原则”,《罗曼史》作为一部充满放任本能驱使挑战羞耻底线的电影作品,在本我的表现上极具代表性。
凯瑟琳·布雷亚;弗洛伊德;本我;《罗曼史》
在凯瑟琳·布雷亚的电影中,性是女主角意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女主角的意识本身,必然呈现出色情肉欲的特质。这种原始野化﹑气势凌厉的影像风格是对现代电影文化的创新和改革,同时也使她和她的电影饱受争议。
电影长河中有着诸多以窥视女性肉体为中心表现性爱肉欲的影片,在男权社会,对女性肉体的挖掘始终在表现着男性的原始欲望。电影中男性往往作为施与者赋予女性角色痴狂与迷恋的性爱享受。
法国女性导演凯瑟琳·布雷亚逆行而上,以极其另类的女性视角来阐述两性关系。相比于男人征服女人,性欲征服女人的论调得到了更多认同。而性欲作为本能,已经不存在施与者男女之间的区分。如何让女性的身体与肉欲说话,布雷亚对性的思考已经超脱了性本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她的电影由始自终都在表现着女主人公的性爱历程,这样的历程不仅在于肉体,更关乎心灵。但即使如此,电影中张扬的肉欲世界,赤裸的性爱场面依旧严重刺激到了人类羞耻心的底线,这也使得她在法国遭受了二十四年的冷冻。有人批评她是“假艺术之名行色情之实”,有人赞赏她作品里的女主角“闯进陌生的性爱领域,如同导演本人违抗传统的电影(性别)界线”。[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而言。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弗洛伊德指出,本能冲动包括了两方面,一种是性本能,它是一个非常惹人注目和比较容易研究的本能。它不仅包括不受约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性本能的带升华性质的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自我保存本能必须分配给自我,并且在分析工作的开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它与性对象本能相对比;第二种本能不这么容易表明,最后我们把施虐狂看作它的代表。[2]布雷亚的电影《罗曼史》中,女主人公沉迷在施虐与被虐的性爱游戏里,这正是由她自身的本我所支配。
《罗曼史》是布雷亚1999年执导的电影,此时的布雷亚渡过了二十四年遭受冷冻的漫长时光,却从未中止她对女性本我挖掘的道路。她始终拒绝向商业电影妥协,质疑传统道德准则,对现存的社会秩序依旧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情绪。
(一)爱的堕落与性的升华。影片一如布雷亚过往对道德尺度的大胆挑战,电影中女主人公对爱的追求下降成对性的追求,又由赤裸的性欲享受,上升到其自身对快乐的追求。而这种快乐,是女主人公本能的快乐,一切能使她获得快乐的行为她都乐于尝试。当她在道德层面意识到自身的堕落,何尝不是摆脱了道德约束获得了本我的满足。
(二)对欲望的追求。影片用清晰细致的性爱图象,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年轻女子玛丽借性和身体掌握生活权力的追寻旅程。玛丽想要用身体的出轨换得男友对她重拾性爱,但她最后才发现:性的本质就是必须直视内在最丑陋的部分。在挣扎追求欲望的同时,才明确真实的自我。而玛丽挖掘到了真实的自己,就是摆脱一切直面本我。不顾一切遵从内心,犹如刚出生的婴儿对母乳的自然渴望。玛丽身体的渴望使她回归婴儿,本能地满足自身对快乐的需求。
(三)直面人性与追随本我。《罗曼史》以对本我表现的男女性欲本质的探讨为主题,镜头大胆赤裸不加遮掩。布雷亚敢于挑战观众的观影经验和习惯,大胆突破常规电影的表现尺度。影片以坦白得近乎残酷的方式,将“性”予以解码。影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一个是布雷亚作为导演充分发挥了电影的逼真特性,直面女性﹑直面性爱的不掩饰﹑不矫情。那种真实﹑坦率与纯粹的震撼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遭受漫长封禁的布雷亚从未放弃这样真实赤裸直面人心的表现手法。另一个则是影片对本我孜孜不倦的思辨探求。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使那些在道德层面看来是丑陋的﹑隐晦的东西在美的层面展开,凸显出真实与圣洁。感性与理性交织于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本能与升华萦绕于影片的每一声倾诉。本能的快乐让女主人公贪恋不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任由本我占据身心,品尝性欲快乐的禁果。
[1]高媛媛.欲望独白——凯瑟琳·布蕾亚电影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12).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超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J905
A
1007-0125(2015)08-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