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37002)
浅析电影《浮城谜事》美学逻辑表达与情节塑造
付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37002)
娄烨导演的《浮城谜事》选用了当下少有的与现实非常贴近的题材,在情感叙述中将角度切入得比较刁钻,采用文艺手法展示了电影的艺术特性,用作者式的个人态度和独特视角拍摄了这个社会奇情故事,满足了观众对审美的需求,使得此影片在倍受青睐的同时引发了观众对情感道德及婚姻、生活这一社会热点的深思。
《浮城谜事》;美学逻辑;情节塑造
(一)再现的表述逻辑
《浮城谜事》整部作品重现了人们在面临感情不忠时的心态和表现,也重现了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男主角在双重生活中的两面为难的心情﹑第三者想篡位正室的心理等都是对社会一部分现象的真实写照。两个无辜的孩子在面对母亲为自己争夺爸爸的同时,观众可以从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到婚姻的失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这种“陈世美”题材的剧作都会通过冗长的电视剧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浮城谜事》不是这样的,它将古代一夫多妻制时男女间的不平等的观念延续至今,正像剧中一个男人要养两个家,是基于第三者为他生了男孩,难道有子嗣就可以原谅自己出轨的事实么?而我们知道在古代这种现象是合法的,且他的母亲纵容男主角排挤妻子,这样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那么男主角去寻找“小四”“小五”寻欢作乐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再现的表述逻辑揭示了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谴责了那些男女不平等﹑对婚姻不忠诚的社会现象。
(二)语言造型与画面造型有机交叉统一
《浮城谜事》在影像上使用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以及大量的长镜头。情节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整部影片大部分使用摇晃镜头,能够使观众产生一种不安和纠结,又仿佛是在观看一部记录情感出轨的纪录片。影片在开始拍摄了一起车祸,影片中间也设置得比较新奇,倒叙车祸的事件和正叙的情感纠葛由两条线索引出了整个故事,在孩子出现时,画面使用大量黄光,犹如初生的阳光,几句简单的“爸爸﹑妈妈”也证实了孩子的单纯。男主角的暴力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心理的变态,可是听到他那些对不起和安慰话语,又会被他的无奈和为难所感染,也许我们谴责的是那个死去的毫无价值的“小四”。两个女人围绕着男主角,没有争吵,只是简单的语言,却和看似平静的画面组合成了一场有目的有心计的斗争。也许这部作品的理念就是在沉默中接受事实,在沉默中成全爱情。
(一)角色间矛盾设置有新意
这部作品中的妻子担任主要角色,第三者打破了以往次要人物的模式,构成了三个主要人物间的情感纠纷。以两个女主角为主线,死去的“小四”却是两位女主共同认定的第三者,但在观众心中的逻辑观念却是第四者的身份,这也是影片中的亮点。影片先设定了两个主要角色和一个死去角色的矛盾,再由两个主要女主角之间的矛盾逐步转化为各自和男主角的矛盾,而“小四”﹑警察和肇事者以及孩子等次要人物只是极少地为剧情的发展作铺垫作用。这些矛盾证实了,即使在上层社会结构里,女人还是要被丈夫压制。当丈夫事业有成时,社会就要求女人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而男人们却去别处寻找快乐,不忠于自己的家庭。
(二)人物性格的现实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这部电影获得各种奖项及观众的好评也是因为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情感性。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还有一个家时,特写镜头向观众展现出了她的震撼;当绝望与斗志相互冲撞时,女主角演绎出的坚强,让观众钦佩的同时又心生怜悯,对小三的痛恨也油然而生。女主角将失败的感情与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赋予了背叛出轨这一社会现象的残忍。反过来看,第三者的无奈和苦楚也能得到观众原谅,因此一切不满和怨恨都会转移到死去的“小四”身上。而男主角表现出的双重性格也深深揭示了当今社会男性在面对情感诱惑时的状态,讽刺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一系列人物性格的现实性与情感性中,演员的性格也变得更加生动饱满,不但给人带来了感动,也能够对我们自身起到警醒作用。
(三)情节塑造法和场景塑造法融会贯通
影片中经常出现孩子的场景,当男主角同时出现在两个家庭面前时,一个妈妈说“爸爸接你回家”,一个妈妈说“爸爸要回家了”,这种诡异的场景却成了影片中最冲击人心的片段。情节的塑造外加场景的破旧,男主角难以兼顾两个家庭的尴尬,这种违背了伦理的荒谬事件看起来触目惊心,经济的差异和情节画面的凸显也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通过场景和情节的塑造,孩子眼里的爸爸也成为一个失败的父亲,无疑,一个家庭会因此而破裂。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3]罗慧生.现代电影美学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J96
A
1007-0125(2015)08-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