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015-09-12 00:36施丽春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戏曲

施丽春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戏曲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施丽春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戏曲自从产生于节日的表演,或是发端于祭祀仪式,就高于生活,同时成为生活和社交活动中难以磨灭的行为之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集镇搭什么样子的戏台,应景而唱戏,应时令、东家的要求唱戏。无论权贵、贫贱,都可以借助戏曲来表达或喜或悲的心情。时至今日,戏曲成为国粹,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戏曲离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渐行渐远,但它却时常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可见其价值不容忽视。

民俗;戏曲氛围;戏曲表演习俗

一、戏曲在古代人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地位

戏曲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华夏子孙的历史长河里,与民间杂艺一样起源很早。到秦汉时期初具雏形。戏曲习俗包含了古人相处﹑交流﹑彼此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也包含着人生最基础的行为方式[1]。戏曲的存在,对于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功能作用﹑目的等问题具有很大的价值。以西北戏曲为例,从中能看出戏曲在古人生活里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礼神演出﹑行业习俗。

西北赛戏,实质为一种祀神行为,以“迎喜神”“斩旱魃”为例。斩旱魃又称捉旱怪,为每岁盛夏规定的某一天报赛祈雨时,由赛班演出。晋东南戏子戏,赛场设在寺庙,以台下“供盏”(向神献的各种素食品,为一种敬神的仪式)为主[2],演戏反而成了次要的事。

戏曲艺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养成了系统的维护职业文化习俗,主要有三点:对神的崇拜和敬畏,对世人的尊重和帮助,严格遵守演戏的习俗。其中第三点就包含了观众对表演认真和技艺精湛的演员有喝彩加奖赏的俗例。首台和最后一台,忌演互相残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类的悲剧,宜以吉庆团圆﹑生子中元﹑加官进爵等戏终场[3]。戏曲“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4]。

二、戏曲在近现代人们生活中的比重

古时,在节日﹑家有大事的时候,富有人家会请戏班到家里或者宗族祠堂表演,祭神,迎送,如此活动费日颇长,都能娱乐乡里乡亲,既增添人气,又活跃茶余饭后的时间。戏曲能让权贵﹑邻里多一份融洽,协调紧张的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风俗的传承,更能维持社会稳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喜闻乐见,于是出现戏迷,也可以叫戏票或票友。百姓自娱自乐,乐在其中,似乎忘记了生活里的无奈﹑苦楚。

戏曲在近现代史上还扮演着唤起民众自强﹑民主﹑自由精神的重要媒介。看戏﹑唱戏﹑写戏文三种活动都能激起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在百年屈辱史里,无数戏曲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娱乐民生方面,而是侧重诱导民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鼓舞百姓奋袖出臂,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如孙仁玉写的《三回头》,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培养专业人才,为革命积蓄力量。《三回头》是秦腔改革之代表戏曲,在西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北京﹑天津等地的剧种都有移植[5]。白云词人所著《潘烈士投海》,亦有此响。

三、1949年以后的戏曲发展及作用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说:“白天开会,晚上看戏,一干一稀,大家满意。”白天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晚饭后与会干部看革命样板戏,寓教于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1978年之前戏曲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服务。戏曲的革命气息和政治目的很明确,无数的传统剧目被迫停演。从1979年开始,文化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戏曲发展正常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广播﹑电影﹑KTV﹑电脑等娱乐媒介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戏曲渐渐淡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生活。无数的地方戏院没有能正常维持票房的盈余,没有很好的市场份额。仅有地方杂艺能够有不错的地域性的传承和接受人群,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同时,地方大戏已经没有多少观众了。能让人们接触到的戏曲,主要是影视剧里反映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以前的民风﹑人物生活场景时,会出现的戏曲表演片段。

例如2013年管虎导演的《厨子戏子痞子》,张涵予用戏子作为身份掩护,那些唱腔不过是事前设想好的,用来迷惑日军731部队人体试验军医。社会背景是日军已经占领北平,日军投放了虎烈拉病菌,导致瘟疫横行,国人纷纷倒毙路边,连日军军营也有人感染。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戏曲,主要作用是,如实表现故事里人物的活动﹑爱好和社会风貌。二战中日军侵华,喜欢用戏曲等活动请地方名士﹑百姓参加,粉饰中日亲善。戏曲在那个丧权辱国的时代,被入侵者看作一种奴化国民的手段。如果抗战电影电视剧里出现了戏曲,符合故事里反面人物的爱好,也恰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成功,并不是美国人看懂了京剧,而是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华丽的戏服﹑特别的声乐和器乐让美国人感到惊奇。反映梅兰芳大师出国表演的影视作品,又起到第二个作用,传承中华文化特色,让外国人通过一种正常的途径了解中国这个神奇的东方国度。

张艺谋拍的《千里走单骑》,剧中入狱的父亲,演戏曲,一方面渲染了做父亲的囚徒内心的矛盾,另一方面彰显戏曲在影视作品里的第三个作用:构成故事情节冲突里舒缓的片刻,让观众体会故事情节的缓急有度,让影迷能稍稍缓口气。中外的影视作品,开始关注戏曲文化在作品里的恰当使用。虽然有博取票房之根本目的,但能说明导演们都意识到戏曲的第四个作用:营造合情合理的背景﹑氛围。就当代影视而言,无论去影院看,还是在家里看,用手机看,都成为一种民俗现象。戏曲在影视里的表现,基本符合戏曲的规律,但谁都不敢用太多的篇幅让戏曲在其中无休止地演下去。戏曲只能作为点缀穿插在其中。

四、戏曲在影视中的现状与未来

少数华人导演敢在剧作里使用戏曲,以此丰富故事背景,烘托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但影视里的戏曲,除非像《霸王别姬》那样完整的记录作品能被英美等国的大学收录,用以学习东方文化,其他的仅是影视的点缀。由此来说,戏曲无法在影视里得到完整的继承,更谈不上发展。

从诞生到现在,戏曲不曾孤独成长。如何才能在钱高于一切的影视圈里闯出一条赖以生存的路呢?一是作为陪衬作用,继续发挥它的民俗影响;二是逐一录制现有的戏曲演出;三是请专业戏曲演员,尽力演好每部影视剧里的戏曲片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是国家扶植大剧种和地方戏曲,合理有序地录制一些戏曲,让这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称职的继承人;五是顺应时代发展,组织编剧多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戏曲,并拍摄下来;六是建立国家级别的戏曲影视作品“基因库”,无论新旧,都细致录制﹑科学整理﹑保存。如此举措,可以保存戏曲的火种,继续发挥其作用。

[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1.

[3]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2-314.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5]张庚,黄菊盛.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M].上海:上海书店,1995.116.

J80-05

A

1007-0125(2015)08-0027-02

猜你喜欢
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现代戏曲——养儿防老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清代中后期戏曲表演理论的演进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