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向中国教育学习什么?

2015-09-11 20:11周凤婷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纪录片英国数学

周凤婷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纪录片最终肯定了中式教育、尤其是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西方开始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而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BBC的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从8月4日开播以来,受到了中英两国网友的极大关注。仅第三集的图文整理,经知名博主刊发后,在5天得到了超过2万条评论,5万条赞,以及6万次转发。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而纪录片最终肯定了中式教育、尤其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以及其进入英国课堂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真的足够优秀吗?为什么中国孩子前赴后继去留学的国家,突然掉转过头,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借鉴中国的数学教学模式

虽然对中国观众来说,请中国老师给英国熊孩子上课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目创意,但在英国,有关教育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英国官方对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借鉴,在去年就已经启动。

2014年11月,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推出了他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计划。计划中提出英国学校应该重拾“全班教学”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此外,他主张所有教师都应当给学生一本上海的数学教材,并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进度与上海同年级的学生保持同步。

尼克·吉布提到的教材,就是上海中小学教辅《一课一练》。2015年2月,英国哈帕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英国引进《一课一练》。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英国版《一课一练》第1册已经面世。根据英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23册的中国版本在进改编和增删后,将一共在英国发行11册。

不仅引入中国课本,英国政府也引入中式的教学方法。2014年,作为英国政府1100万英镑提升数学计划的一部分,上海市第一批29名数学教师远赴英国短期教学,着重帮助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水平,其中包括如何“让学生拔尖”,即不断强化学生有能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一旦发现学生成绩下滑,及时加以干预,等等。

英国教育部急于向中国取经的原因,是缘于在国际测试中,英国学生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学生,比如PISA测试。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三年测试一次,主要是评估了学生们在阅读、数学与科学方面的竞争力。

2012年,来自65个国家超过50万的15岁-16岁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测试。结果,英国学生数学平均分为494名列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更让政府震惊的是,该报告还显示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有850万成年人的算术能力相当于10岁孩子的水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上海的学生在PISA的三项目排名均为第一,这已经是上海第二次蝉联冠军。

在历届国际奥林匹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也多次获得冠军。一直到今天,和乒乓球一样,在世界比赛中,中国奥数队拿金牌是常规,拿银牌才是新闻。

显然,中国教育中强调与他人竞争、服从权威、统一标准的教育理念,得以使勤奋、聪明、目标性强的学生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同龄人。

开始反思自主学习

2014年,丹麦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丹麦9年级Z班VS中国初三13班》,则试图以更科学的方法来比较关于中西教育结果的不同。

摄制组将丹麦奥胡斯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同哈尔滨最好的中学之一69中的两个班级进行平行比较,并请丹麦的教育学家出试卷和团队协作的考题进行评估。其中数学测试,分别用丹麦和中国的试卷进行两次测验。

最终的结果显示,中国学生阅读以76比70险胜,数学更以90比30的3倍差距完胜,而且在丹麦教育家和学生引以为傲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测试中,中国学生也因为良好的专注力和思维拓展性而获胜。只有在英语测试中,丹麦学生的成绩有明显优势。

在纪录片中,丹麦奥胡斯地区这所学校每天下午两点就放学了,学校的学生也表现出和博航特中学相同的特质: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对老师没有足够的尊重。在那样的学习环境里,学霸是受歧视的。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在接受采访时哭了,因为她被班上同学质问,“你成绩这么好,还在这里干什么?”这让她觉得委屈,“我只不过是做我想做的事情。”

过去四十年,欧洲多数国家的公立学校一直在鼓励教学从“填鸭式”向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尊重天性,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现在,他们却发现,自主学习已经到了要反思的时候。

西方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和争论,在更早就已经开始。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蔡美儿引发的关于“虎妈”的争论,至今仍有余温。

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几乎站在了整个西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对立面。但这一次,美国社会对她的行为并非是一边倒的指责。反对者指责她价值观单一,甚至有人指责她已接近“虐待”女儿;但也有不少支持者佩服她的果敢和强权。

西方奉行的快乐教育,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正在逐渐展示出它的弊端。蔡美儿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对我而言,孩子的快乐毫无疑义是第一位的。但问题是,快乐是没有统一公式的。我并不认为对孩子放任自流会让他们更快乐。许多小时候很自由的西方青少年一点也不快乐;相反,在西方,青少年压抑、焦虑和自弃的情况很不乐观。”

四年前,蔡美儿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表示,现在很多美国学校太过强调“创造性”,以至于完全忽略了记忆和练习。这样的做法是有严重局限性的,尤其是在数学和音乐领域。而现在中国的教育又过分强调“记忆和训练”,忽略了“创造性”的重要。“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增加创造力的培养,以达到平衡。”蔡美儿说。

西方教育自身面临困境

相比于英国,美国学生在PISA的表现更差。2012年的排名中,美国学生在阅读方面排名24,数学能力仅排名36。数学成绩不佳,是长久以来积累的顽疾。

教师终身制成为公立学校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和宽松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享受着非常特殊的待遇。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包括幼儿园起到高中阶段,除非触犯法律,或者学校裁员(即使裁员也只能裁新进入系统的教师而不是根据能力),否则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铁饭碗。

终身制制度和美国教师工会的强大势力,使得学区无法辞退不合格的教师。因为这么做需要面临听证、上诉等冗长的诉讼过程,以及昂贵的费用。据统计,解雇一名不称职教师的法律费用约20万至50万美元。

而英国公立学校,却面临教师短缺的尴尬局面。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全英国的中学目前有5500名数学教师的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和沿海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而这一情况导致数学老师的门槛降低,部分学校甚至安排体育或者地理老师给低年级学生教数学。全国校长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有2/3的学校招不到有资质的教师。超过1000名校长中,有62.4%的人在调查中承认招募新教师遇到困难。

教师薪资待遇不高,也是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2014年英国学前与小学阶段教学岗位教师的基本工资加上津贴后,平均年薪为36600英镑,中学教学岗位的教师为39600英镑,相当于有经验的白领平均水平。但和中国教师一样,除了日常教学,教师在课后有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工作压力很大。

英国人要的是什么

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在看完纪录片之后,不约而同表示,这哪里是“中国传统教育法”,分明就是我们的“传统方法”。一位英国网友回忆,在1960年代的文法中学,如果在课堂上捣乱,会被老师扔粉笔,被叫到校长办公室鞭打,然后绕着操场跑20圈。

这个严格的传统至今仍在英国的私立学校执行。以伊顿公学、哈罗公学为代表的顶尖贵族私立学校,一直执行着一套比中国中学更为严苛、竞争更为激烈的教学体系。要想进入伊顿公学,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11岁参加资格考试,13岁参加综合测试。这些最顶尖的私立贵族学校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学生的50%。

伊顿的教育观一直以来都是“崇尚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男孩们来伊顿的第一年,舍监会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伊顿公学设有8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选修体育课,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

直到现在,在伊顿公学,每天早晨,身穿白衬衫、黑色背心、黑条西装裤和黑色燕尾服外套,系着白色领结的学生们都要去教堂里读圣经。学生需要全面地学习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物理、生物、政治和商业等课程。

即使是在公立学校, 2014年出台的《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中,除了强调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外,之前绝大多数细则没有改变。比如明确了从小学至初一的9门基础课程分别是:艺术与设计、公民、计算、设计与技术、外语、地理、历史、音乐和体育。艺术类课程占基础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参与社区、企业、博物馆提供的活动,接触到绘图、模板、切割、焊接、电路等生活的必备技能,了解机械、纺织、建筑等多方面的基础材料和审美特质,掌握通过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中式教育在被西方关注的同时,也有教育学者表示担心。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赵勇于去年5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他认为看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看一两个指数。“美国不应当把中国也在努力抛弃的应试教育的垃圾再捧起来当宝贝。”

另一个现状是,在西方高校,这些“不成比例的优秀”的亚裔学生并不受到同学普遍的欢迎,他们被认为是“有很高的SAT分数,能学且好强,但极少参加社会活动”。

事实上,不管是请中国教师到本土讲学,还是拍摄纪录片,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所做的,是反思自己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弥补的方法。

中国教师和教育界专家并不需要对此沾沾自喜,不管是中国的教育方法还是教育中传达的价值观,都没有优秀到被西方仰慕和照搬的地步。归根结底,英国需要的是中式教育“严格”的皮囊,至于皮囊之下的价值观,以及一味灌输而缺乏批判思考的教学方法,在喧嚣过后,都会被一一丢弃。

猜你喜欢
纪录片英国数学
Rough Cut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