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市510006)
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区域差异分析
郭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市510006)
目的通过对2009—2013年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区域差异状况进行分析,为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广东省统计年鉴》等数据库,采集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相关信息,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数、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中医师数呈现缓慢增长,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呈缓慢增长趋势,地区增速差异性较大。结论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增速缓慢,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合理分配,促进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中医;卫生资源;区域差异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4232.2015.06.013
中医药以中医系统辨证思维为基础,经过久远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并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在岭南尤其是广东省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广东省自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以来,从财政、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中医药,截至目前中医卫生资源的分布小有成效。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利用Excel对2009—2013年近五年来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区域差异状况进行分析,寻求当前中医类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关建议,旨在为广东省发展中医类医疗事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从表1可知,2009—2013年全省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数基本保持在150个左右,年增长的数量不多,平均每个地级市大概只有7个。粤东以及粤西2013年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数少于2009年的数量,粤北则基本保持不变,只有珠三角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增长了2个。粤东的中医医院数占全省的11%,粤西占12%,粤北占22%左右,珠三角却占到50%之上,说明广东省的中医医院机构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
表1 全省及各区域中医类医疗机构数、实有床位数及构成比 (个,%)
2009—2013年全省及各市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都在不断增加,2013年全省的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是2009年的1.41倍,其中增长最快的为粤西地区,2013年是2009年的1.5倍,说明各家医院都在采取扩张型政策建设医院。粤东地区所拥有的床位数最少,相反珠三角地区的床位数最为集中,占到65%之上,说明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分配地区间差异明显。
图1 全省及各区域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张)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广东省及各区域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都呈现上升趋势,但粤西、粤北、粤东地区的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都低于全省水平,相反珠三角地区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粤东地区的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增长最低,仅徘徊在0.1左右,粤西和粤北地区相差较小,大约在0.2 ~0.3之间,粤西地区只在2012年高于粤北。
从图2可知,全省及各区域每千人口执业(助理)中医师呈现增长趋势,珠三角地区的每千人口执业中医师数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他3个地区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粤北地区、粤西地区以及粤东地区。
从图3可以得知,全省及各区域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呈现不规律趋势;粤东地区为先增后降趋势,2012年达到最高比例12.43%;粤北地区为小幅下降趋势,近五年下降了0.4%;珠三角地区在2010年达到拐点,2011年下降到5.97%,2013年上升至8.69%;粤北地区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全省中医药人员所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一直居于10%以上;粤西地区在2009—2010年实现了跨越增长,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从2.23%上升到6.72%。
图2 全省及各区域每千人口执业中医师数(人)
图3 全省及各区域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
2.1扩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提升服务能力
近五年间广东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在数量上的变化非常小,徘徊在150个左右。2009年中医医院机构总数为153个,2010年增至156个,2011年和2013年又减少到150个,2013年变回153个。从表1可知,中医卫生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珠三角地区,而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有的卫生资源相对薄弱[1]。因此,广东省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卫生规划的实施力度,通过统筹规划、配置资源,提高配置和利用效率[2]。
继续加大财政对中医医疗事业的投入,重点扶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根据省、市、区不同的行政区域建设不同级别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医院,并且在床位、医疗设备、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方面进行限定,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在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诊断,新增加中医科室和门诊,配备中药饮片,购置中药诊疗设施;完善区域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开展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内部信息化建设,缩短机构内部以及机构间因信息不完善造成的时间浪费。
2.2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升住院服务能力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医类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虽然都呈上升趋势,区域分布却不均衡。珠三角地区的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是粤东地区的6倍多,是全省的1.8倍多,说明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地区。珠三角地区包括的地级市多,人口相对也多,经济发达,医院在设置床位数时总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而大量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每千人口床位数的变化。
据统计,2013年全国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505张,广东省(0.427张)相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各地级市政府应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根据本地级市的医疗机构床位变化的趋势、住院率、平均住院日以及人口等因素对床位数进行设置,确保满足民众的就医需求;整合医院的内部资源,严格控制住院、出院的标准,将康复人员转往康复楼或者是下级康复医院,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
2.3缓解民众就医难问题,增加中医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每千人口所拥有的执业中医师数是指每千人口所拥有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总和。从图2中可知,粤东地区的每千人口执业中医师数远远高于全省以及其他三个区域,这与粤东地区人口数量少于其他三个区域有关。相反,中医类医疗机构和实有床位数最多的珠三角地区每千人口所拥有的执业中医师数最少,仅为0.058人,说明珠三角地区的中医就医难度较大,全省每千人口职业中医师数分布不合理。
建议增加珠三角地区执业(助理)中医师数量;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帮扶政策,即中心地区中医医院带动偏远地区的中医医院或者是中医诊所,下派名医去偏远地区诊治;或是提升基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引导医、护、药、技人员向偏远地区流动。此外,考虑到现阶段偏远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以消除医技人员和医学生到偏远卫生机构后无法再向高层卫生机构流动的担心,从而减小医学人才向基层流动的阻力[3],提升中医服务可及性。
2.4增加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广东省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由2009年的2%上升到2013年的7.8%,全国2013年的比例则为23%,两者相差较远,乘着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东风,省政府应该提升中医药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的比重,贯彻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方针。对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结构而言,一般认为橄榄型的卫生人力资源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4],2013年中医药人员则以大专及以下的学历(占总体59.4%)和初级职称(占总体60.5%)为主,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医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在非珠三角地区表现更为严重。因此,政府应该致力于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在高校培养应用型、学术型中医药人才,实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以及选修制;根据中医临床人员地区分布、构成情况设置专业、课程、招生比例,减少资源结构性浪费现象;加大对中医院校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长久合作机制,帮助医学生寻找优秀实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水平;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探索不同层次的师承教育模式;鼓励名师带徒,制定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与专业学位收益相衔接的政策。对于医院内部,加大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进修力度,制定中医卫生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的标准及学分制度;从外部则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并在待遇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在晋升机会等方面优先考虑支持非珠三角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
[1]魏东海,黄欣.2002—2011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7):42.
[2]欧博恩.卫生经济学与卫生政策[M].钟诚,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3]高广颖,韩优莉.卫生经济学典型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薛青云.山东省卫生人力分布公平性及其预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编辑徐佳)
R197
B
1672-4232(2015)06-0040-03
郭鑫(1992-),女,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201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