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花
社会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事物、正确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途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在讨论交流中领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思想才会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一、注重方法,突出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克服学习方式表层化的局限,切实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过程和学习方式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能力不断提高。
避免活动的随意性,通过规范、严谨的活动过程获得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总要经历调查、访问、实验、制作、数据收集与处理、小区服务等多种实践过程。这些实践活动都具有特定的程序及具体的方法要求,如果每一种实践活动在具体操作中不建立规范有序的要求,那么,学生的实践活动就容易出现随意性问题:调查访问变成随便问问,参观考察变成随便看看……那么,无论参加多少次实践活动,都难以达到体验提高的目的。因此,提高活动方法的有效性,必须注重方法和过程的规范和严谨。
从实施活动的过程说,无论简单或复杂、大型或小型的主题活动,一般都要分三个步骤:一是准备阶段,即提出本次活动的基本任务,确定活动主题,分好活动小组,制订活动方案及活动必需的工具等,在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动员活动成员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及早地了解活动目的。二是活动的实施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是学生运用一定方式方法进行具体活动,进而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三是交流总结,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就开展活动的方法来说,学生必须经历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参观法、撰写日志法、实验法、设计与制作法等。这些方法不是随意的,应该适合参加的活动,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活动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责任分工,各司其职
社会实践多以小组合作开展活动,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8至10人,由于是小集体,活动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又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各司其职,出色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前要有一定准备和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本次合作要达到什么目的,它是如何展开的”、“组内该如何分工,每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老师、同学们的期望是什么”等。组内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从而实现共同活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部分学生因责任分散而产生的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暑假“红领巾在小区飘扬”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彩虹小队去小西湖西街小区参观访问,了解小区工作人员的辛苦,感受小区工作人员一心为民,服务孤寡老人的孺子牛精神。根据本小组学生的特点,我安排善于观察、口齿伶俐的王兴宇采访小区主任,了解小区工作人员工作流程、职责等,安排摄像能手肖宇轩捕捉小区动态画面,让细心的吴彦霖同学深入孤寡老人——李奶奶家打扫卫生,跟老人聊天;让动手能力强,会干一定家务的周悦和李金一进入小区食堂亲自掌勺,为小区这几位孤寡老人打饭,再亲自送到每位老人家中,等老人吃完饭后又洗涮碗筷。
由于分工明确,小组成员对自己要负责的工作非常尽心。集合时,他们个个显得异常兴奋,都在七嘴八舌地交流着,分享着各自的劳动收获和体验。
当然,组内角色的担任也因活动内容、场地等实行互换和轮换,这样不仅学生有新鲜感,而且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得到锻炼,对提高其自身素质及合作能力都有意义。
三、充分交流,顿悟思想
充分有效的交流是合作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是,在合作交流时,一般都是那些反应敏捷、乐于表现的优等生掌控着学习进程,发言机会多,发言有深度,而那些性格内敛或反应较慢的学生更多的只是附和。怎样改变这一学习状况呢?
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充分发言。首先要保证充裕的交流时间,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实现心理共融和默契。同时,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挥;其次,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享。合作与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合作没有分享,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行为。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对其人格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在交流中分享,各种角色的思想得到互换,心灵得到新的启迪。
在我校开展的“红领巾在风中飘扬”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彩虹小队“兵分两路”,一组排练节目慰问空巢老人李奶奶,一组以“我为老人送饭”为己任,跟随小区李阿姨挨家挨户为老人送饭,在规定时间内两小组同学在王奶奶家集合。在王奶奶家,慰问小组看到送饭小组成员为王奶奶盛饭、喂饭的场景,深受感动。慰问小组同学开始眉飞色舞地汇报起来,说他们为李奶奶带去的节目很精彩,李奶奶很高兴,今后还要经常去等。而送饭小组成员毫不示弱,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李阿姨能记住每位老人的口味,哪个饭盒是哪位老人的,这位王奶奶虽遭遇坎坷,但是个乐观健谈的老人,甚至有一位学生在跟王奶奶说话时几次哽咽,问其原因,她说:“我想起了自己过世不久的奶奶……”我想,这种其乐融融、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的交流是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孩子们思维活跃、各执己见,很快,他们就达成共识:每周去一趟李奶奶家,为这位空巢老人讲讲笑话,说说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事;每周去一趟生活困难的王奶奶家,给她带好吃的东西……
活动即将结束离开时,学生与王奶奶挥手,再挥手,叮嘱再叮嘱的难分难舍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我深深感悟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我们要从点点滴滴抓起,力求全方位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管道、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顿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