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的一种数学模型

2015-09-10 22:56陈国松
考试周刊 2015年1期

陈国松

摘 要: 工作时间问题是经济现象中的常见问题,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本文从个人劳动者时间供给关系中提出问题,用非线性规划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了工作时间和工作意愿或劳动报酬的一些关系.

关键词: 人年 工作时间 非线性规划

一、问题的提出

设一个人在一年中总可用时间为1人年,由于每天至少有8小时用于睡觉与吃饭,因此闲暇的最低需要量为1/3人年.设该人拥有H人年闲暇时得到的满意度为

U(x■,x■,…,x■,H)=A(x■-c■)■(x■-c■)■…(x■-c■)■(H-■)■,这里,x■,x■,…,x■表示n种商品的需求量,c■cx■,…,c■表示对n种商品的最低需要量,A>0,h>0,a■>0(i=1,2,…,n)为常数.问该人每年愿工作多少时间?

二、问题的分析

设该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的年薪为W元,则■×■=■人年可赚W元,故1人年的收入为■W=4.2元.如果某人的闲暇为H人年,则当年薪为W元时其收入为4.2W(1-H),其全部收入拥有购买n种消费品.

三、模型的建立

设该人对n种商品的购买量为x■,x■,…,x■,相应的价格为p■,p■,…,p■,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px■+px■+…+px■=4.2W(1-H)(1)

即px■+px■+…+px■+4.2WH=4.2W

于是该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在(1)式的约束下求U(x■,x■,…,x■,H),以使效用U最大,即

maxU=A(x■-c■)■(x■-c■)■…(x■-c■)■(H-■)■(2)

满足px■+px■+…+px■+4.2WH=4.2W

四、模型的求解

上述非线性规划模型实际上是一个带约束的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因此可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

令L(x■,x■,…,x■,H,λ)=A(x■-c■)■(x■-c■)■…(x■-c■)■(H-■)■+λ(px■+px■+…+px■+4.2WH-4.2W)(3)

记U(x)=A(x■-c■)■(x■-c■)■…(x■-c■)■(H-■)■

■=0 a■U(x)=-λp■(x■-c■),i=1,…,n

-■=■(4)

■=0,■U(x)+λ4.2W=0

-■=■(5)

由(4)和(5)式联立得:

H=■+■(1-■)(6)

上式表明,要使U≥■(即保证睡眠及吃饭时间),则■p■c■≤2.8W,即基本生活保障开支最多不应超过2.8W,否则该人为求生存,一定会导致睡眠不足.

所以由(6)式可得该人的工作时间为

L=1-H=■-■(1-■)(7)

可知,当4.2W=p■c■+…+p■c■+1.4W时,工作时间为L=■人年,而当工资W逐渐升高时,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特别地,如W很大(趋向无穷大),则

H=■+■■(8)

L=■(1-■)(9)

由(8)式可知,如果人们更希望拥有闲暇,则h相对较大,而人们愿意工作的时间则较少.

五、模型的评价

上述模型是在一定的效用函数形式假定下的工作时间选择,因此其结果会受到效用函数的影响.从结果分析来看,它揭示了市场机制下劳动供给函数的一种数学表示,合理地解释了低收入者为生存而付出的工作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工资W越高,人民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往往越来越长,只有当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提供劳动的时间才随W的上升而下降.而(7)式表明工资上升,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却在下降,这与事实不完全相符.其主要原因在于效用函数没有体现消费者的心理反应.由于随着W的上升,人们对产品、闲暇的偏好会因之改变,因此要更好地建立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的选择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效用函数,当然计算也一定会相应复杂许多.

参考文献:

[1]孟续铎,杨河清.工作时间的演变模型及当代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2]马秀颖,王志涛,杨雪娇.农民工日均劳动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调研世界,2013.

[3]张从军等.经济应用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