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课文中适切的习作资源

2015-09-10 22:56马小玲
考试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题习作想象

马小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外化的表达,阅读积累是对生活的间接认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都为表达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积累得越多,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文。只要教师善教,篇篇都能成为学习写作的蓝本。阅读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习作指导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习作和分析课文融会贯通,让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习作的练兵场。我们可以或积累雅词美句,或进行句式、段落的仿写,或学一点习作技巧,或模仿布局谋篇,或加以改造。下面就如何挖掘课文中适切的习作资源,发表个人看法。

一、挖掘课题资源,培养审题和定题能力。

文题是文章的“窗口”,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文章内容,课本中写人、写景、写事的文章,其标题各有特点,有的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文章中心,有的点出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提示作者思路和文章脉络……在阅读前后,围绕标题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和定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抓住四要素,把握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地方,与谁的什么事有关?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不但要知道写了谁,写了什么事,还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机板书)用上四要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相机板书)

▲比较多个题目,感悟课题的特点。

(1)发现课题与主要内容的关系:

观察,看课题与四要素,你发现了什么?(用事情做课题)事件分起因、经过、结果,想想,用事情的什么作课题?(结果)同学们来读读课题。

(2)多向思维:

●根据四要素,这篇课文还可以定什么课题?(相机板书)

根据学生的题目,从以下角度提升:地点角度:西湖?花港?;时间角度:一个星期天?假日?;人物:一个特别的青年?一个聋哑青年?;事件:画鱼?看鱼?(地点+时间:星期天的西湖?人物+时间:聋哑人画鱼?)

●比较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本课的课题题目新颖、有趣、独特,引用了小女孩说的话。

(读小女孩惊奇的叫声,指导联系上下文读好惊奇地叫)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今后写作文,给自己的文章起题目时应该下一番工夫。

简单的课题,隐藏着丰富的习作资源,这样训练,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文章定出合理、新颖的题目,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二、挖掘文本资源,加强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挖掘适切的习作资源,渗透写作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意境及语言优美的语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多读多背,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让学生摘录优美的语句或段落,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再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习作材料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句式仿练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整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构段方式很特别:作者应用对比手法,先写出其他地方的景色与桂林的山水景色对比,然后用上点型的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组排比句写出了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这种句型很有借鉴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供了“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摇 ?摇;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摇 ?摇,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多得?摇 ?摇。”的练习,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如何写排比句,而且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习作《校园一角》中,有学生这样写道:“校园花坛里的花真美啊,美得连画家都画不出来;花坛里的花真香啊,香得几十米外都能闻到桂花散发出的香气,花坛里的花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这样的做法,不但很好地迁移了知识,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效果。在阅读分析课文的同时,有所侧重地挖掘文本写作资源,并灵活地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教师既“得意”又“得言”,不愧为一种好方法。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断积累写作方法,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习作。

(二)构段仿练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说一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跟哪些好朋友打招呼?再根据课文中的句型,发挥想象,作者还和哪些好朋友打招呼?思考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个别学生代表说,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些学生写道: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湿润的山风!你歌唱着一曲无字的歌谣,是在为我伴奏吗?你好,青翠的绿树!你撑起一把巨大绿伞是为我遮风挡雨吧!你好,坚硬的岩石!你坚硬的外壳里藏着无数的奥秘,是待我去发现寻找吗?你好,美丽的山雨!你用山中的一切弹奏了首优美的小曲,是为演唱吗?你好,花色斑斓的小圆虫!你披着俏丽的彩衣,扭动着身躯是为我舞蹈吗?你好,宽阔的田野!你把胸怀张开,是让我休息吗?喂,鲜艳的小花,唧唧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应该是在比美吧!……学生写出了如此好的文句,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三)篇章仿练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学生明白全文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完本课,让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写一处你去过的,或最想向同学介绍的地方,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也按时间顺序,写一写这个地方的景色,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下那里的特产。

三、挖掘文本空白,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泉眼”比较丰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的空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一)还省略的本来面目,连续补写

例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教到“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许多多……”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还看到了充当哪些角色的小虫子?除此之外,作者在草虫的村落还看到了许许多多什么景物?这样做,充实了文本,还省略号本来的面目,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还学到了文本以外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恢复情节略写的原形,连续扩写

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严监生在临死前,只是伸出两个手指头,让人揣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此时的严监生如果会说话,则他会说什么?会怎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心理。再如,教学《小珊迪》这一课,“小珊迪去找零钱,赶回来时,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轧断后的情况如何?”,这一情节文中没有交代,老师可以提出:“小珊迪怎样去找零钱,找零钱时还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写成短文。

(三)填补列举的空缺,连续补写

例如,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课文对卢沟桥的狮子形状、姿态的描写,用上“有的……好像……”的句型,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继续用上这个句型,写一写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再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而且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等等,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四、挖掘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插图具有直观性,可以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观印象,丰富表象。插图往往是课文内容重点部分的直观展现,借助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中学到观察写话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形象化材料,配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如何观察,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几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小女孩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遨游,星星在她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则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等,怎么想就怎么说,互相补充说,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和思维,有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总之,教学中挖掘课文中适切的习作资源,以训练为主线,及时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加大写作基本功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课题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第一次写课题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