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臣
前言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我们应从知识理论到教学实践等方面去落实,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让学生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能享受到有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糜雪“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版。
[3]陈星旋《让朗读之花努力绽放——中学朗读教学初探》,《作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