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5-09-10 07:22李秋红
考试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情境生活数学

李秋红

1.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由于存在这种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放要做到有张有弛。因为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是很难有精彩生成的。学生的主观倾向一旦麻木,心智就会关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老师在放的过程中,要精心预设,做好铺垫,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我预计学生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太感兴趣,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第一组7个同学发了7包牛奶,照这样计算,我班45个同学应发牛奶多少包?由于引题是学生亲历的,尽管简单,但学生兴趣却很浓,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因此,在放手前,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获得自由放飞的空间,才能通过自主操作、猜测、假设、推理、验证等探索性思维活动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进一步产生探究的欲望,创新潜能就会在这种激情中得到开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3.借助知识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引出问题,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3.1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如何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呢?(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正确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建立生活经验与学习材料的适当联系,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自觉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并使两者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3.3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好教学目标的落实。(1)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手,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展开。

4.留有层次性的家庭作业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家庭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周长的基本题);2道选做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比宽长4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2)量出教室的书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就是同一层次的题目,例如上述2道选做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

5.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6.让学生自我否定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是教师完全可以预测的,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预设的轨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难免就会有出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放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你喜欢
情境生活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