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琼
[摘 要]《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说理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内容到形式,破译写作密码;巧用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明确文体差异;适度拓展,优化论点,进一步领会表达特点,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内容 形式 平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1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说理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作为一篇说理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表达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证明“滴水穿石”这个观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让学生把自己思考得来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生1:李时珍立志学医、爱迪生的发明、齐白石画画。
师:这三个事例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2:这三个事例都说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3:李時珍从小立志学医,这是他的目标。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这是他坚持不懈的过程。他编写了《本草纲目》,说明他在医学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爱迪生迷恋电学,毕生孜孜不倦,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齐白石……
师:你是从滴水穿石这种精神上来论说的,并且善于把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站在整体的角度,作者为了论证滴水穿石这个观点的正确,如何进行阐述的?
生4: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形成的原因入手,由此得出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取得成功”的论点。接下来,作者为了证明这个论点的正确,又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三个事例?
生5:因为这些事例非常典型,并且是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代表,说服力强。
师:非常好,你们在表达或者说明事物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选取典型的说服力强的事例来说明。但是,老师还有一个疑惑,我们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总是把事情经过写得很具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6:这不是记叙文,是说理文。
生7:在这里把事情写清楚不是课文要说明的重点,重点是说明滴水穿石这个论点的正确。
【教后反思】
新课程提倡,既要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又要防止纯粹写法指导或者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硬塞给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呢?
1.层层深入,从内容到形式,破译写作密码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从提炼论点,证明论点入手,让学生从三个具体事例中,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经过默读思考,学生抓住每个人物的具体事例,以及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这三个人的共同点,逐步悟出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的道理”。接着,又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达层面探究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即起因、经过与结果,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2.巧用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明确文体差异
对一般记叙文来说,最重要的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但是在这篇说理性文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一笔带过,简单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教学时,教师主要采取了对比的形式,使学生明白记叙文与说理文的不同之处:记叙文重在把事情交代清楚,而在说理文中,作者选取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在这里,说具体与说清楚并不是说理文的重点。
3.适度拓展,优化论点,进一步领会表达特点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结合具体事例,教师主要向学生渗透了为了表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证明的方法。这样随文渗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
纵观上述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事例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内容与表达之间巧妙穿行,使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领会文本的表达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