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意境,让词语品析有据可循

2015-09-10 13:52涂强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1期

涂强俊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揣摩其背后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语言锤炼的双重浸润。教师可采用以下手法:唤醒生命意识,在意境展示中理解词语;链接经验联想,在意境渲染中活化词语;创设充足空间,在意境联系中揣摩词语。

[关键词]唤醒意识 链接经验 创设空间 词语品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9

教材中很多文本都是遣词造句的典范之作,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背后却隐含着形象动人的画面,寄托着多彩的意境,流淌着温馨的人文关怀。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对词语的通透把握,就不可能实现对言语智慧的感知。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揣摩其背后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精华之处品析思考、反复揣摩,得到情感熏陶与语言锤炼的双重浸润,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容易被学生忽略,教师要善于解读,乐于开掘,引导学生在咀嚼品味中,感受其或优美,或凄惨,或悲怨,或磅礴的意蕴世界,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一、唤醒生命意识,在意境展示中理解词语

文本的内在涌动着丰富可感的情境因子。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将文本中蕴藏的情境激发出来,重新构建与词语相联系的生活场景,呈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借此激活学生内在的参与意识,在直观化的形象刺激中形成绝佳的意境质态,从而为准确、深入地感知词语提供资源。

如《秋天》这首儿童诗的最后写道:“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如何让学生理解“井井有条”,并借助这个词语感受秋风吹拂下田野的魅力呢?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组组秋天果实与庄稼成熟的图片,引导学生在自行观察中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图片。学生茅塞顿开:“这些庄稼和果树都像一排排战士排列得整整齐齐。”有的学生观察得更细致:“你看这些庄稼和果树的枝条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这是被秋风吹成这样的吧!”教师顺势总结:“是啊!看看这些田野上的花草树木,就像是被秋風这把梳子梳过一样,色彩更加艳丽,层次更加分明。这就是‘井井有条’。”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井井有条”这个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二、链接经验联想,在意境渲染中活化词语

在学生阅读并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中心进行自由大胆的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的鲜活画面,生成灵动而具有艺术化的形象性语言。在学生的联想揣摩下,文本的词语不再是一个割裂而僵硬的词语,而是一幅真实的画面,一个令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例如,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中的“翠色欲流”以及“轻轻流入云际”时,很多学生质疑:色彩怎么会流动起来呢?显然,学生看到了文本词语的表层意思,但对其所指向的情境还缺乏直接的经验支撑,因此无法真正感受词语表达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上下文对学生进行引导:“你们看过风吹麦浪的景象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指向性鲜明的语言将学生推向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了理解文本词语的经验支点。于是,教师再次引导:“这样的翠色为什么也能流动起来呢?”正是有了先前经验的铺垫,学生纷纷描述:“这里的草原是绿的,如果风儿吹动,这些草儿随风飘动,就像是一个个浪头,涌向远方,一直到草天相接的地方。这不就是翠色在流动吗?”

学生的思绪在原始经验与文本情境中来回穿梭,蓄积了体悟文本词语的有效资源。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正是借助联想的方式从原始的直接经验走向了文本的内在情境,感受到了词语表达所形成的意境之美。

三、创设充足空间,在意境联系中揣摩词语

如果说联想是学生根据经验进行的引申性补充,那么想象则将主动权完全交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为自主的和广阔的空间。只有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文本语言才能在学生的多元解读和个性化体验中呈现出生命活力。

例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这样写道:“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此处中的“喷花”称得上是神来之笔,其表达效果仅仅靠教师的描述显然是无法让学生体悟到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飞泉”是怎样的场景?花朵喷发出来的情境与“飞泉”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学生在联系、对比的想象中感受到海棠树内在积蓄的力量,以及喷发状态的生机。

总而言之,词语的感知与体悟必须要以文本的意境为基础,只有找准了词语本质要义与文本情境之间的对应连接点,学生才能在情境的浸润下,准确把握词语的丰富意蕴,避免对词语形成单一、逼仄的所谓的标准化理解。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