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语文教学新亮点

2015-09-10 07:22巩艳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缝隙论点课文

巩艳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以课本为范例,进行随文练笔。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就是要让学生练习,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小练笔”挤进了语文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因此,指导学生写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情到浓时开笔

“感悟”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学完《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后,可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为题写篇读后感,使其进一步懂得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仿写,学习作者的艺术表达方法,融会体悟文本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及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句、段的仿写就是关注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第二单元里《琵琶行》的讲解,在描写琵琶声的第二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还用了叠词和联绵词使得音乐声悦耳动听,加上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叫学生模仿这些手法以《我眼中的一种乐器》为题来仿写。句式上的修辞关注通感、比喻、排比和夸张(《蜀道难》)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于是课堂上的精彩不断呈现。

篇的仿写主要模仿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练习。如《劝学》和《师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模仿作者的行文脉络,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主体部分的论据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观点。让同学们自拟题目学写提纲。或者模仿《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再解决问题(民加多的措施)的思路练笔。迁移运用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缩写,概述文本,做好预习第一步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重难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利于扩大人的知识面,提高人的分析综合能力。

“缩写”是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写成较短的文章。缩成的短文好比剪除了枝叶的树干。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文章,篇幅长,人物多,学生平时课业重,无暇读课文,只有通过缩写的形式叫他们提前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和《宇宙的边疆》等文章练习缩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想把文章缩写好,必须对原文进行认真阅读,认真分析,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四、改写,精彩处动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吕叔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学生练习改写,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课文不同的表达形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揣摩,还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表达形式与课文进行比较,从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

本学期年级准备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我就安排学生以剧本的形式改写第一单元的小说或者以前喜欢的课文,有些学生截取了《祝福》里的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喜悦及鲁家还是不让她做福礼的场面;有的还选取了《孔雀东南飞》等文章来改写并把它排成课本剧。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还为必修四戏剧单元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同学们为这位动物“科学家”代笔,以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

五、补写,发挥想象,合理延续文本

“ 补写”就是根据某一内容,补充相应的情节和内容,有些课文有意不写完整,或者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让文本更丰满。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家人抢走时,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当卫老婆子又要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时,鲁四老爷又说:“然而……”可以让学生揣摩鲁四老爷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作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黛玉拜见了众亲戚外,没有看到两个舅舅,“大舅舅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二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唯独两个舅舅没出场叫人有些遗憾。文章在人物出场上做到了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请同学们结合贾家显赫的地位和繁琐的礼节来安排黛玉拜见两位舅舅时的情景。

六、议论文的写作

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板块里,要求学生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使用论据和学习论证的方法练习写议论文。那么经过前几个单元的综合性练笔也为该文体储存了一定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提升学生议论文方面的写作水平。议论展开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

1.因果分析法

如《谈意气》一文,中心论点是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文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分论点,可以找出三个原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催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断,意志不衰。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指中心论点。就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2.概念分析法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眼前的还指望得到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用之,从中提炼出值得我们利用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借助横向结构法,可以列出如下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这里,“概念”是指文章的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展开分论点。

3.条件分析法

例:做人和处事,如果凡事追求圆满,事事工于算计,互不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留一道缝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留一道缝隙,那么应该怎么去留缝隙呢?我们可以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写出作文提纲;给自己留一道缝隙,轻松快乐的生活;给理想留一道缝隙,坦然面对失去;给子女留一道缝隙,让自己和孩子能获得快乐;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让学生选取一个话题来作文,可以参考现成的分论点作为文章段落的首括句,也可以自己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要有读写结合的真谛。新课程改革至今,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缝隙论点课文
老屋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空中翱翔
缝隙
端午节的来历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背课文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乐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