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鹃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关键词的教学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在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键词的点拨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或顺势而为,或用心铺陈,或设计体验,以求更好地培植学生思维和语用的生长力。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 顺势而为 用心铺陈 设计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45
在课堂教学中,把关键词作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关键词的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然而,由于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同一文本教师与学生由于认知经验的不同、解读的角度不同和感悟深浅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有时会有共鸣,有时也会有冲突。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关键词的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顺势而为,意外成亮点
我在教学《虎门硝烟》的第二自然段时,遇到了一个突发状况。教学目标的预设是体会虎门寨销烟场面的壮观,国家、百姓对于事件的重视,是通过人多、环境的烘托来达成目标的。当学生顺利地找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一大早”等词后,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这个‘赶’字最能表现这是一个‘壮’举。”我当时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字,于是请她继续说理由。她说:“‘赶来’不是‘走来’,表现人们想尽早到达虎门寨。而且是‘一早’赶来,古时候没有发达的交通,人们可能要很早就起床赶路。人们这么重视,可见是个‘壮举’。”
是啊,这个字不是人们急切心情、重视程度的最好写照吗?我灵机一动,立即接着设计。
师:展开联想,人们是怎么“赶来”的呢?
生1:有的为了亲眼目睹销烟过程,可能天黑就要动身了。
生2:有的还带上了干粮,因为回去也要走很多路。
师:真是不远千里。你们知道为什么百姓这么希望销烟吗?(师相机介绍鸦片对于中国的巨大危害,感悟这事件是民心所向)谁还想说?
生3:我从课文中还知道他们是扶老携幼赶来的。连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都来了,可见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件大事。
生4:我还发现课文不是用“男女老少”,而是用了一连串叠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更显示出人多,各种年龄,各种身份。
师:同学们,你们充满智慧呀!老师被你们这么一说,也仿佛看到人们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不顾劳顿,兴冲冲赶来的情景。
阅讀,真的是一门“慢”的艺术,所以课堂上我们应留足品读的时间。不同的人感悟不相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样的语句感悟也不同。我们不应该以教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该充分地尊重每一个人。
二、用心铺陈,一咏兼三叹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都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即“神韵”。字词作为文章的基本单位,它一定是合乎其“神”,才起到了传情达意的作用。
有位教师在上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五自然段时,“锻铸”这个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这株柳生命力的顽强?
生1:锻铸。
师:(圈“锻铸”)什么意思?
生2:锻造和浇铸。
生3:倒进模子里使其成型。
师:(多媒体展示)锻,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烧到金属变软,然后用锤子反复敲打。筑,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锻,强调的是反复敲打。铸,是熔化成模,制成想要的形状。文中是谁锻铸什么?
生4:是高寒和缺水锻铸了柳树生命的颜色。
师:对。你知道青海高原的高寒和缺水到了什么程度吗?
生5:最冷时达到-20℃,最干旱时可以个把月不下雨。
师:高寒缺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反反复复。这样的高寒缺水都没有击垮这株柳,却使柳树变得更加顽强,锻铸得更有生命力。
师:这让你想到哪些词或句?
生6: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师:透过这个词,我们更看到了柳树的——
生7:不屈不挠、顽强不屈……
“锻铸”一词在该教师的用心铺陈之下,从词的表象意义,走向了物的精神喻向,拾级而上,由外而内,一咏三叹。而写物总是为了启迪人的精神,通过“锻铸”的教学更丰满了这一株柳神奇的形象,那如铁般的伟岸。这与平常在我们印象中柔美飘逸的柳是多么不同啊!也许未来有一天,学生见到了如这株柳树般不向命运低头的人,说不定还会忆起“锻铸”这个词;也许未来学生面对人生的挫折,也会把它想象成是命运对他的“锻铸”,会笑对困境,成就人生。
三、身体力行,体验出真知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永远只是单调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会不会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审美疲劳?我们能否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活动一下?我在教学《开天辟地》这篇神话的时候,相机做了一些设计上的调整。
教学开天辟地章节时,我请学生找找表现盘古大神特点的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猛劈猛凿”这个词体现了大神的力大无穷。我请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但并不是随便做就行了,得先找到一句话“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还得先看看做这个动作涉及的工具:板斧和凿子。学生看到了实物的图片,还有人们使用这两种工具时的样子,立即就能表演这个动作了。他们左右开工,奋力地砍、凿。我再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感受到“猛”是要表现出力量的。我接着问:“那从这个‘猛’你读懂了什么呢?”学生说:“感受到了大神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开天辟地是艰难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的。”我再点拨:“盘古那么努力,可见他追求光明,开创世界的决心之大,很坚定。”
在教学“顶天立地”的内容时,我也让学生当回盘古,一起做出“头顶天,脚立地”的动作。我创设了情境: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仍——(顶天立地)
师:一千年过去了,盘古还是——(顶天立地)
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没有放弃,他坚持着——(顶天立地)
一分钟过去了,我请学生坐回位置,谈谈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胳膊酸了。”“举不动了。”“顶天立地挺累的。”
师:我们才“顶天立地”一分钟就这么累了啊。想象一下,盘古在顶天立地的一万八千年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生1:他会饥饿,会感到寒冷。
生2:他会孤单寂寞。
生3:他流着汗,可能也会想过放弃,但这样就前功尽弃了,所以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师:你们真是说到了盘古的心坎里了。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生4:盘古真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生5:他意志坚定,矢志不渝!
整个课堂因这两次活动而热气腾腾,学生的大脑似乎也因此更活跃了,他们在欢笑体验中并没有停止思考。我没有将这两个动词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引导学生激活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具象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真切的场面,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读懂了词语承载的丰富信息。
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和灵动的对话、或理性或感性的体验中夯实了语文基础,发展了思维,历练了表达,体悟了情感,获得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在“一词一境界”的品读中,让我们师生共同创造出“一文一天地”的美好境界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