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意外”为精彩

2015-09-10 07:22柳桂英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小石子意外石子

柳桂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受课者,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参与者,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画片看得不少,充满灵性,对事物有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当出现“意外”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发挥聪明才智,根据课堂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捕捉学生思维和发言中的闪光点,使之转化,生成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意外”,对学生进行知识与品德教育,让课堂教学真正丰富多彩,即便是意外也让它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它精彩起来。

一、课内的“意外”

片段:我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小石子投入准备好的瓶子中,以观察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师:(把预先准备好的小瓶子放在讲桌上,瓶子中盛放了2/3的水)。课前我布置大家准备了小石子备用,大家准备好了没有啊?

生:准备好了。

师:好。现在我们学着课文中那只聪明的乌鸦那样,把小石子一块一块慢慢投入老师准备的小瓶子中,看看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好不好?

生:好。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按照顺序,把自己准备的小石子依次投入到小瓶子中……瓶子中的水在慢慢地上升。学生的眼中充满了期待。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只乌鸦多么聪明啊。来,同学们接着投小石子,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的结果,乌鸦最后喝到水没有?

投石子的活动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瓶子中的水一点一点地上升着,我和同学们的眼中不仅是期待,还充满了喜悦。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由于准备的石子大了,卡在了瓶子口上,后面的学生无法继续投石子了,课堂上一下子静止了,所有学生的目光都停留在那位同学身上,充满疑惑和质问,那位学生讪讪地站在那儿,呆了。

我走过去,没有拿下这颗卡住的石子,终止这个“意外”。而是面带微笑地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急着喝水的小乌鸦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出现了,它会怎么做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不会呢?

生1:因为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它在投石子的时候,会先看看瓶子口的大小的。会选择小一点的石子投进瓶子的。

生2: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但出现了后,我想它会把卡住瓶子口石块拿出来,继续用小一点的石子投入瓶子中,直到喝到水为至。

生3:这是一只笨乌鸦,它在捡石子的时候,没看看瓶子口的大小,以至于出现石子卡在瓶口的现象。

这时我发现原来那个把瓶子口卡住的同学的脸刷地红了,头低得很沉。他站在我的身旁,双手不停地抓捏着,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我微笑着问他:“你怎么想呢?”他低着头,不敢面对我,嗫喏地说:“老师,我当时只想捡块大点的石头,好让水上升得快点儿,好让乌鸦早点喝上水,谁知道我没有仔细观察瓶子的口的大小,捡来的石子大了。”我听了后,扶正了他的身子,让他面对全班同学,把他的右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对他说:“没关系,虽然你准备的石子大了,但是老师知道你也是经过思考,知道你想让石子稍微大一点,然后让水上升得快一点儿,虽然石子卡住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你用心去做了,你就是最棒的,如果你能再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老师相信你就会越来越棒的。”

以上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课堂教学是灵动的,处于随时的变化发展的,随时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这不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预知的,教师必须有随机处置各种“意外”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透彻理解大纲精神,切实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在出现“意外”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地处置。

二、课外的“意外”

片段:2015年期终考试结束后,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学生都放松了,他们在操场上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操场上一片欢笑声,看着孩子们那活跃的身影,听着他们欢快的笑声,我的心情非常放松,就站在教室的窗前惬意地看着,心里非常满足。

这时候,从北边吹过来一片片乌云,整个天空变黑了,好像那一片片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赶紧招呼学生回教室来,别被雨淋着。当学生跑回教室的时候,外面已经下起不大不小的雨点。我与学生一起站在窗前看雨,看雨中柳树,看地上的水花。我忽然灵机一动,这不也是一场“意外”吗?想到这儿,我迅速把学生招集起来,说:“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风雨中的树有什么变化,好不好?”生1:柳枝被风吹弯了腰。

生2:柳条像是女孩子被风吹乱了的头发。

生3:灌木丛好像一个不倒翁似的,被风吹得晃来晃去。

师:(我接口说)这几位同学观察得多细致啊,柔弱的柳条在风的吹拂下,多像女孩子被风吹起的长发啊,多么有诗意的话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接着看看风中的雨是什么样的?

生1:风中的雨滴好像是一条条的线从空中垂下来。

生2:地面上的水花被风一吹,好像是一阵阵烟雾,朦朦胧胧的。

生3:……

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我借机对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情境的写作教学。

师:真好。同学们的观察真细微,描述得多好啊。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雷雨》写的像不像刚才的场景啊?

生:(齐声回答)像。

师:那么,请大家打开课本,找到《雷雨》,对照刚才的下雨的场景再看看课文,在心里默读几遍,看看谁能先背过这篇课文,好不好?

学生各自回到座位,找出课本,边回忆刚才下雨的场景,边默读课文,很快大部分学生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把面前的课本合上,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得到,他们正在结合刚才的场景深入理解课文。过了一会儿,学生都坐直了身子,说:“老师,我背过课文了!”甚至连当时背不过的学生,这次也自信满满。

我们经常把着重点放在课内,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如何使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演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实际上,课堂外的“意外”也有无比的启迪力。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插曲”,与教学紧密联系,把它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契机,收获“意外”的精彩。

猜你喜欢
小石子意外石子
蛋和石子
为什么鸡要吃小石子?
石子
小石子
摆石子
小石子做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好朋友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巧猜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