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过程中僵化现象类别及成因综述

2015-09-10 07:22陈栩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研究者

陈栩

中介语僵化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和现象。所谓中介语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它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者自己创造的、动态的语言体系。所谓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 “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次系统”的发展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输入量的增大也不能改变中介语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在国外语言学家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僵化现象进行了归类和成因综述。

一、僵化现象之各类成因

至少有四种主要成因值得一提,而它们的共性在于都和二语习得研究有关。其中包括:(1)由“永久转换”引起的僵化现象(Weinreich,1953);(2)由“永久性中间系统及子系统”引起的僵化现象(Nemser,1961);(3)由“第一语言参数重置的困难具体表现”引起的僵化现象(Hale,1988);(4)由包含“转换”的多效果原则引起的僵化现象(Selinker and Lakshamanan 1992)。这些成因都展现了不同时代与不同的理论角度,相互之间又未必矛盾。

Weinreich所提出的僵化成因是基于结构主义或功能主义的框架,而在该成因提出之际,对比分析假设盛行一时。等到了Nemser提出僵化成因之时,对比分析假设受到攻击,人们通过各种实验检验它的有效性。这段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待语言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更加宽容,这点通过对“语言学习者们”的中介语研究可见一斑。Hale所提出的成因是基于普遍语法和语言学习参数设置模式的框架,Selinker和Lakshamana 更多是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力图将由普通语法引起的僵化成因和依据上下文的二语习得所引起的僵化成因整合起来。

一如Selinker与Lakshamanan(1992)观察所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些成因所共有的要素是人们所提出的或暗示或明确的假设,即转换在某种或多种形式上导致了语言的僵化现象。这些成因的另一个共有要素亦是人们所提出的明示的或暗示的假设,即第二语言僵化且异常的形式已被人们全盘接受。

Weinreich(1953)对他提出的“永久语法转化”理论所举的例子可能是语际识别的结果,或是源于Martinet在他写给Weinreich(1953)的序中提到的“伪证”。Weinreich对僵化现象提出的成因似乎推动了此观点,即第一语言形式被(错误地)与目标第二语言视为等同,在第一语言形式在转化成目标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这种错误的等同变得稳定,最终趋于僵化。

Nemser(1961)提出的僵化成因略显有趣,盖因其成因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视角诠释了僵化现象。Nemser提出语言学习者的“中间系统”,同样也被叫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即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所掌握得目标语言尚处于介乎地道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状态,同时兼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些特征),处于和“地道的”语言能力和表现有关的自动层面。将中介语从地道的语言能力和表现平面转换到自动层面上这一行为即已承认一个成年第二外语学习者不论他的第二外语掌握得多么熟练,永远都不会到达地道的水准。这一观点必然揭示了所有第二语言使用者都利用了中介语系统,该系统异于(或在不同程度上区别于)说本族语的人所使用的系统,而这种差异程度与每一位第二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语言能力高低成正比。依此逻辑,兼依照Nemser所下的定义,即中介语系统异于地道的母语系统,必然可推断出一旦这种中介语趋于“永久”,自然而然就会被视作僵化。Nemser所提出的由(反常的)永久中间系统和子系统引起的僵化未被多加讨论,盖因其范围过广兼将各种僵化现象与所有阶层的非母语学习者的永久性语言能力牵连起来。因此,当涉及消极和积极僵化问题的时候,他的成因理论才有意义。

Hale(1988:32)假设僵化现象可能源于此种事实,即“从习得的二语中根除特定的第一语言参数设定是极其难困难的,至少在综合语言能力方面(这与对表面语法事实的有意识的、理智的理解截然不同)而言是困难的”。Hale进一步假设这种困难可能源于“分散于整个语法系统中的参数效果”。然而一些研究者(例如Clahsen,1988)总结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没有一套普遍语法原则,而其他研究者(例如White,1988)给出的结论是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完全拥有一套普遍语法原则。作者无意在此挑起此种争辩,仅仅想指出成人二语习得僵化现象是由参数设置模式引起这一观点的争议性本质。

Ellis于1985年写到人们能意识到僵化结构是错误的或是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当僵化现象产生时,倘若语言学习者已到达一种发展的阶段,如在他掌握的中介语中特征X具有和目标语一样的形式的时候,那么正确形式的僵化现象就会产生。然而,当语言学习者处于此种阶段,即他掌握的中介语中特征Y和目标语言的形式不一致时,那么错误形式的僵化现象就会产生。(Ellis,1985:48)

一如Selinker初次提出“中介语”这个概念及他此后对僵化现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对僵化现象提出的定义亦在整个二语习得领域中扮演着日益权威及影响深远的作用。

Selinker和Lakshamana(1992)提出以下“多效果原则”(MEP)理论来对僵化成因作出解释:

当两者及两者以上的二语习得因素相互作用时,会有很大可能促使中介语稳定化的形成,而这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僵化现象的产生。它们(这些因素)将会把“转化”作为二语习得的中心因素孤立出来,在“多效果原则”弱势假说中视之为“专用的”合作因素,而在“多效果原则”强势假说中视之为“必要的”合作因素。其他被认可的二语习得因素还包括“结构对称”,“引起感情的因素”,以及Gass(1988)提出的“最短距离原则”和“干扰”。

僵化现象是一种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这一过程来中断中介语的学习,假设性地以此永久制止中介语的发展。争论在于任何一个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无法将该语言和将该语言作为母语的人那样使用得一样地道。(Selinker,1996)

Selinker的定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为潜在的可僵化现象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包括语法、词汇、语音学和语用学,同时也为僵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较系统的方向。此外,他通过提出年龄与目标语输入对消除僵化的和非僵化的错误并无效果,为区分这些错误建立了一个确切的标准。

二、如何鉴别僵化现象

1.已僵化中介语的特征

对于已僵化中介语的描述有很多。下述列举了一些已被提出的有关僵化中介语的主要特征。在许多二语习得研究者中,“僵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蔚为盛行:几乎所有成年第二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发展迟早会遭到抑制。另外一种通行的观点提出僵化是一种永久性的情况(Selinker,1972),无法被改变或是更正。第三种观点即是中介语的一些僵化特征是顽固的及倒退的,或是再现的,即使有人认为它们是不可戒去的。(Selinker,1972)从这层意义上来说,Corder(1971)提出已僵化的中介语不仅包含错误,还包括非错误,比如正确的目标语结构。还有一些研究者表明已僵化的中介语是不可预测的:提前断定中介语的哪些方面将会或将不会遭遇僵化是很难的。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随着时间流逝,已僵化的中介语会趋于稳定,比如已有研究者观察到的,诸如包括洋泾浜语在内的一些僵化的中介语是由句法和词汇简化过的目标语结构组成。从这个角度而言,僵化的中介语被当做是一种不完全的语言系统,例如中介语的规则异于目标语的规则,且充满目标语准则的一些歪曲形式。

僵化、稳定化、倒退化、错误。Selinker和Lamendella就中介语的僵化和稳定化进行了区分。僵化指非母语的中介语形式的永久保留。稳定化指非母语的语言并非永久,它可能会“脱稳定化”或变成真正的目标语。如果语言学习者不加以督促改正,语言僵化就会更容易产生。

在大多数定义中所阐释的僵化现象的中心特征即是中介语形式的稳定化。许多研究者将稳定化解析成僵化的“先驱”,盖因此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别在于稳定性是可被修正的,而僵化则不能。换言之,有些研究者将校正反馈的易受影响的特性作为区分中介语的稳定性及僵化的唯一标准。

稳定性可被视为处于一个“被困住”的短暂阶段,这阶段在一切学习过程中司空见惯,而在二语习得方面尤为突出;稳定性可被视为中介语学习的永久停止;稳定性可被视作在转变成目标语准则的过程中,对中介语的重构或再解析,形式不拘。

“倒退化”依字面解释为重新做你曾经经常做的坏事,尤指在你改过自新后的重蹈覆辙。在二语习得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在某些场合创造一些正确的目标语形式,但在其他场合也可能创造出一些异常的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作“倒退化”,即语言学习者有时候已知道目标语的正确使用规则并能有效地使用,但同时,他也会使用之前的一些语言形式,或完全倒退回他在习得这门语言之前的状态。因此,倒退化“包括使用属于早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则”。这种倒退化多发于语言使用者处于压力的情形之下,比如当他在表达一些难度较大的事情或感到焦虑的时候。

僵化不同于倒退化是因为僵化是对可分辨错误形式的坚持使用。异常的规则或是语言的产生都是无意识的、机械式的。僵化是一成不变的,且发展会被延长。相反,倒退化没有僵化的这些特性。

根据Corder提出的理论,错误是出现在学习者所使用语言中的一种偏差,产生于对该语言正确使用法则了解的不足。它与此种错误相对,即当语言学习者不能表现他们的语言能力时出现在语言中的一种偏差。错误可以是显形的,亦可以是隐形的,并且在学习者能做到对该错误进行自我修正之前需要进一步地相关学习。

然而,僵化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目标形式(目标语的偏差形式)在中介语中变得固化。换言之,僵化可被当做存在于中介语中的顽固错误。错误是僵化的基本元素及症状。它们(错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学习自我修正,而僵化则不行。

三、僵化的种类

1.永久性僵化及暂时性僵化

尽管现存的有关僵化确切本质的观点众说纷纭,Selinker与Lakshamanan(1992),Sims(1989)及Tollefson和Firn(1983)对于此观点达成了一致。他们断言许多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们都忽视了僵化其实有两种类型,而非单单一种类型。

一方面,许多研究者相信僵化是一种永久性的状态。也就是说僵化的中介语由不可改变的、不可挽救的非目标中介语特征构成,无关乎语言学习者在目标语中浸润程度及从中获得指导的多少。也就是说,一旦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停止向目标语靠拢的时候,中介语将不会得到提升。第一个关于僵化本质的观点同样被称硬僵化。关于这第一个看法,有研究者假设永久性僵化多发于语言学习者成熟带来的约束,或多发于大脑不能进行或获取特定的结构。第一种类型的僵化在成年语言学习者中堪称为典型,尤其在发音方面。在这一例中,提出去僵化就显得不切题。然而,Scovel警示道,尽管发音通常隶属于永久性僵化,但句法和词汇学习并不会遭受永久性僵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坚持僵化只是一种暂时性状态。也就是说,僵化的中介语由学习高原,或阶段性的稳定性构成,“特定的目标语特征的发展仅仅在一段较短或较长的阶段里被‘抑制’或是‘阻碍’”。也就是说,一旦提供特定的适当条件,僵化的中介语就可以被改变、发展及补救。这第二种僵化的产生可能是基于社会、心理的相互作用的变量,不足的指示等因素。这些研究者一致表明,假如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么中介语的发展仅仅是暂时被抑制的,或是处于一个高原,正如Tollefson和Firn所提出的那样中介语的发展易于去僵化或易于去冻结。这第二种观点关于僵化的本质同样也被认为是软僵化(Sims,1989)或冻结(Tollefson&Firn,1983)

2.个人僵化及群体僵化

个人僵化主要有两种形式构成:错误再现和语言能力僵化。第一种是指不正确的中介语结构的再现,这不仅限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输出的语言的句法结构。尽管有校正反馈的存在,这种诸如错误再现的僵化,更容易在初学者或是熟练程度不够的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出现。

相反,语言能力僵化多发于那些已经学习目标语很长一段时间的二语学习者或是那些能把二语说得很流畅的学习者身上。这一类型的僵化可谓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发展语音、句法、词汇和语用能力的一个高原。当第二语言习得者不能将新的二语输入吸收,或是不能意识到自己中介语中出现的不正确结构,他就会陷入能力僵化的泥潭。事实上,在近期的研究中,错误再现和能力僵化之间的界线变得越发模糊,因为研究者们意识到错误的不断再现往往是语言能力僵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新的关系日益成为关于僵化实证研究的理论前提。许多语言能力僵化的发现都是基于再现错误的收集与分析(如Lakshamanan,1989;ZhaoHong Han&Selinker,1996)。

群体僵化是一些已成立的语言变体被某整个群体广泛接受的一个过程(Selinker,1972)。这些语言变体被当做是该群体的标准语言,使新的方言得以产生。尽管对群体僵化的研究与二语习得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其结果常常对个体僵化的产生给予阐释。比如,混杂语(洋泾浜语)在某个程度上阐释群体僵化形成的过程,而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与个体中介语发展的早期阶段相似。因此,语言学家将混杂语和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发展进行比较,以便在个体僵化的研究中获得某些启示。通过这一比较所获得最有意义的结果之一便是Schumann(1978)所提出的混杂语假设,该假设的提出是基于对在美国以西班牙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纵向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于句法结构,诸如否定、倒装、所有格、复数“s”和助动词等。Schumann发现他研究主体的中介语在早期的语言学习阶段就已趋于稳定。此外,他还发现很多研究主体的中介语结构都和混杂语结构极其相似。他指出:“混杂语化可能以早期的二语习得为特征,且僵化的过程和混杂语化的过程十分相似。”(Schumann,1978)语言学习者的文化不适应,或是在社会及心理方面与目标语群体的融入失败导致此现象的产生。(Schumann,1986:379)上述解释的学名为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提出此概念用来解释二语习得的得与失及阐明僵化形成的原因。其他将混杂语和早期中介语发展进行比较的研究者发现,混杂语的特征可为辨认潜在的、可僵化的中介语结构提供线索。(如Romaine,1988;cf.Vivian Cook,2000:69)

四、关于各种僵化成因研究的参考

1. Selinker提出的五个核心流程

Selinker(1972)早期对僵化成因的解释由五点组成:

(1)语言迁移: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第一语言的影响,故他们不能产出正确形式的二语。Selinker将语言迁移视为导致僵化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2)训练迁移:二语学习者也许已受过过量的有关中介语结构的训练,以至于他们不能成功地继续发展新的语言结构。比如,一个语言学习者在含有系动词“be”的结构上受到大量训练,那他就会养成在哪怕不必要的句子中使用“be”的习惯。

(3)不当的学习策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不当的学习策略,导致中介语种种僵化的产生。比如,直接把一语翻译成二语,过度使用被动态表强调,等等。

(4)不当的交流策略:当语言学习者在使用二语交流时,会采用一些不当的策略保证交流的流利度和交流效果,例如规避、简化和减少词汇。

(5)过度概括:这一类型的僵化主要由过度概括一些目标语的规则导致,比如“goed”,“teached”。

除了语言迁移,剩下四点都涉及不当的教学或是学习策略。因此,这一解释是从教学角度提出的。

2.由Selinker和Lamendella总结的内因与外因

许多可能的僵化成因已被确认。这些成因已在下列表格1中总结出来。一如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总结的那样,也许不存在单独的成因;外因和内因在僵化的形成中扮演各自的角色。理想中,我们需要列举出不同因素(在促使僵化形成的时候)扮演的不同角色,详述它们之间如何作用,但在我们实现这些目标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参考文献:

[1]Cohen,Andrew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2000.

[2]Cook,Vivian.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Han,ZhaoHong.Fossilization:Five Central Issues.Internet,2002.

[5]Heath,Denis R.Language Stabilization and Fossilization in the Bilingual Setting of South Lebanon.(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1998)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Abstract.

[6]Johnson,Helen.De-fossilizing ELT Journal Volume 46/2 April 1992.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7]Juffs,Alan.Tone,Syllable Structure and Interlanguage Phonology:Chinese Learners’ Stress Errors.IRAL,May90,Vol.28 Issue 2,p99,19p.

[8]LaPolla,Randy J.Grammaticalization as Fossilization of Constraints on Interpretation:Towards a Singl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Cogni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Internet,1997.

[9]Lardiere,Donna.Case and Tense in the ‘Fossilized’ Steady State.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4,1 (1998):1-26.

[10]Larsen-Freeman,Diane,and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Nakuma,Constancio K.A New Theoretical Account of ‘Fossilization’:Implications for L2 Attrition Research.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98,Vol.36 Issue 3,p247,10p.

[12]Rutherford,William E.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Amstrerdam:John Benjamins,1995.

[13]Seliger,Herbert W.,and Elana Shohamy.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4]Selinker,Larry.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White Plains: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2.

[15]Selinker,L.,and U.Lakshamanan.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1992.

[16]Selinker,Larry and ZhaoHong Han.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Internet,1996.

[17]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18]林琼.关于第二语言石化现象的外部起因研究.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VOL15(1).

[19]刘汉杰.英语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语和语言石化.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6,VOL19(2).

[20]潘晓军.语言学习中僵化问题浅析.广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1,VOL16(4).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