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无情境不上课”的程度。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能直观再现书本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把情境当做点缀,这样就会事倍功半,使教学迷失方向。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呢?下面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以“情”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心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只有激发出情,才能把学生带入教学需要的境。
1.挖掘能激发“情”的素材
历史知识中有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的素材,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教师细心挖掘利用。在讲授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挖掘此处的爱国之“情”。如,讲述这样的故事:“1919年5月2日北京大学等学生代表知道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便决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办法。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同学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来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咬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学生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五月四日早上全体游行示威。大家掌声如雷一致同意,准备行动。当晚,西斋的同学一夜没睡,用竹竿做旗子,长的做上大旗子,短的做上小旗。把自己的白布床单撕成条幅,书写标语,一直搞到天亮。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故事讲完后,所有学生都非常激动,有的男生甚至热血沸腾,仿佛他们回到了九十多年前,也准备参加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这个故事有助于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师要投入感情与激情
依靠历史素材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感情与激情。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课本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则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东京日日新闻》所登的向井和野田杀人比赛的照片,配以悲壮的音乐,充满愤怒且悲痛地解说道:“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南京沦陷后,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同学们,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听了我充满悲痛与愤怒的解说,一个个心情沉重,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产生强烈愤慨,这为这节课学生情感的培养埋下伏笔。在讲解中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的时候,我改变了前面低沉、悲愤的语调,转为高亢激扬的叙述,尤其是谈到抗日战争最终却得胜利时,我几乎是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也被我的情绪感动,非常兴奋,有的甚至鼓起掌来。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入情入境非常重要,只有教师自己被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和心理特征适应,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1.基于生活与经验
生活中有很多历史素材,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可以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创设教学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情境资源。例如,在学完宗法制后,从生活经验出发,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制作家族的世系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重男轻女观念和一些招女婿、小孩随母亲姓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家庭调查,加深了对宗法制的认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一些社会现象也有了深入认识。
当然,我们不可能做到让学生都能够亲自体验创设的情境,这里的基于生活还包括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例如在上《新文化运动》时,我把前几课学习的内容作为铺垫导入新课。复习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救国道路的,得出结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努力都失败,这就需要思想领域的运动拯救中国,以此导入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温故知新,对整个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有了整体了解。
2.直观形象
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变形象,把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易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如在学习北宋商业的发展时,我借助一幅图片《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及商业发展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北宋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以此,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服务于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和课程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会少很多形式化、低效化、无意义的情境,才能合理利用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许德珩.为了民主与科学——许德珩回忆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3]杨志才.生动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动——兼谈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J].历史教学,2003.
[4]廖耀良.打造有生命力历史课堂的尝试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