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兰
[摘 要]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合理解读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带着目的去阅读,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导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45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合理解读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
一、 吸引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拿到一篇文章,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引导性问题能达到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以探求答案的效果。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放在“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共鸣”上面。教学中,我首先请学生解释“厄运”和“信念”的书面意思,通过读第一遍课文,找出“厄运”和“信念”在课文中分别指什么;随后,我设计第二个引导性问题: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够看出这种信念?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最后,我提出第三个引导性的问题:如果你作为一名后世的史学家给谈迁立传,并发表评论,你打算怎么写?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引导性的问题:第一个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第二个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谈迁信念,第三个以练笔的形式总结谈迁的一生并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三个引导性问题呈阶梯状逐步深入,使学生的阅读活动逐渐深入,最终通过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指明学生阅读活动的方向
王荣生教授说:“引导性问题是一些框架式的一般性问题,它们的效用是指引眼睛去看合适的地方并看出应该看到的东西。”对一篇陌生的课文,多数学生难以发现阅读的着眼点。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很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得不到要领。设计一个巧妙的引导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阅读的方向,帮助他们充分开展学习活动。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比较长,内容有些散,让学生抓不到重点。教学时要设置合适的引导性问题,以指明学生阅读的方向。我首先请学生回答:“这是一株怎样的柳?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学生稍读课文就可以找出“神奇”二字。接着,出示引导性问题:“这株柳‘神奇’在哪?请你阅读课文,寻找表现柳神奇的句子,并说一说你是如何体会到‘神奇’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收拢目光,去阅读重点段落,寻找描写神奇的句子,获得阅读感受。阅读活动重要的是阅读内容的选择。只有科学的选择,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解和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深奥且篇幅较长的散文。如果不引导,许多学生会把目光投到那几句抒情的句子上,这样就很难体验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能
王荣生教授讲过:“阅读活动……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好的引导性问题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古典小说《水浒传》。文章人物性格突出,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形象的极好素材。但由于文章故事生动有趣,为了让学生的目光从纯粹的对故事的兴趣转入到人物性格的思考上,并最终形成对人物的分析能力,我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人物。这篇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林冲和洪教头。你怎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呢?请根据课文来评价。”学生交流后,我进行总结:“同学们评价人物时,分别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这是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除了抓动作、语言,有时还可以抓神态、衣着等。下课后不妨去读一读林冲的其他故事,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林冲。”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要考虑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课教学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这样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引导性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但也应该渐渐地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