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芬 韩敦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自身“铸牢精神坐标、铸就高尚品格、铸炼过硬本领、铸定仁爱心志”,给学生以示范、启发和激励。教育是致力于精神培育、灵魂塑造的事业,它追求智慧之真、道德之善、行为之美的和谐统一,来不得半点的“速成”和“装饰”。它需要教师认真履行神圣使命,守好精神家园,远离喧哗、浮躁,抛却功利、任性,潜心为学,修习躬行,不断积聚自己的“静能量”。
一、信仰为魂:铸牢精神坐标
信仰是人的灵魂,是人生精神支柱的基石。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领者,须有坚定之信仰,自由之精神,不能做思想的矮子。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帮助其筑梦、圆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要心怀未来,立德树人,用真爱感化每个律动的生命,用真情唤醒沉睡的灵魂,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和精神引领,帮助学生从无知迈向智慧,从迷茫走向坚定,由弱小变得强大;要脚踏实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学识、阅历、信仰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渗透学生们的心田。这样,就能放大教育“静能量”,育好一代英才,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信仰坚定,即坚强和有定力。坚强,就是指在各种风险、困难面前,都要敢担当、靠得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信仰不迷茫、话语不乱讲,立场坚定,忠诚笃信。有定力,就是指在各种选择、诱惑面前,都要讲政治、守规矩,做到“守住底线、不触高压线”,交友要慎重、做事须掂量,身正为范,两袖清风。在浮华、喧嚣、焦虑现象弥漫的今天,惟有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信仰的指引,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抚平社会的躁动,获得安宁与力量;也惟有心无旁骛,潜心扎根,聚集“静能量”,事业的苍松才可能枝干遒劲。
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口碑,最基本的要求是信仰坚定,爱岗敬业。与其终日浮躁贪求钟鼓馔玉,莫如静心沉潜累积从教“静能量”;与其苦心经营难以示人的功名利禄,莫如热忱涵养为人师表的“园丁情怀”。
二修养为本:铸就高尚品格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忙乱,得不到安宁,主要是受各种“私欲”的影响和控制。“私欲”如果“任性”,就会使一个人失去本心,变得游移不定,污浊不堪,终日戚戚。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求真”“修身”的空气日渐稀薄。
涵养品格,就要立德修身。立德,就是要传承与坚守。德乃立身之本,更是教师保持事业之树长青的“灵丹妙药”。教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讲立德,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修大爱、立大德、成大美,自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教育精神高地的坚守着。教师要以德立身,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突破人性底线,不挑战社会规则,心有所畏,行有所戒。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感召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诚挚的关爱温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润泽学生。这种“静能量”,充盈着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成长的意义,释放教师人格风范,必将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动力源泉。
哲人说,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理理思绪、问问本源,挤出“潮湿的”灵魂中的水分,心灵才会丰满、强大。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心中有爱,才有可能在春天种下一些美好,比如诚实,比如阳光;心存尚德,才有可能在秋天收获一些恩赐,比如纯真,比如善良。
三、学习为要:铸炼过硬本领
有位顶尖柔道大师临终前嘱咐弟子,“最后时刻”定要给自己系上白带。在柔道段位中,白带是初学者标志。大师是以此示意,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演讲时指出:“我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学习大国”的提出,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立场”,唱响了“中国声音”,体现了新时代条件下高度的学习自觉、自信和自强。实践无止境,探究无止境。面对未知,人人都是初学者。术业有专攻,初学者心态不可或缺。学习是教师最好的“保养”,只有不断充电,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才能持续释放“静能量”。
学高方能为师。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明亮,只有自身渴望求知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系统,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又要有深厚的综合基础知识;既要有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根基,又要有自然科学的常识;既要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洞悉和把握社会发展大局和趋势”阅读和学习,是教师拓展知识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阅读,充盈教师的心灵世界;学习,滋润教师的精神气质。当丰厚的学识转化为教师睿智的思想,教育就会变得灵动挺拔。教师就拥有了开创事业的底气,有了充裕生动的教学才情,有了源源不断的教育动力。这种“静能量”呈现的教育,必定深邃而悠长,宁静而致远。
古人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子矜,故长。”为师也好为学也好,都应让初学者心态相伴人生始终。这是美德和智慧,也是修养和胸怀。初学心态犹如深埋于土中的根,所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彩和赞叹,皆由此而发芽。
四、笃实之基:铸定仁爱心志
多元价值的涌现与对话,在丰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容易侵蚀厚重崇高的价值追求,“价值”“勤劳”时常被搁置,“理想”“崇高”不时被边缘,“灵活”与“变通”,“取巧”与“捷径”成为某些人追名逐利的不二法宝。教育是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摸索,去不断慢慢咀嚼,细细体会,缓缓拓展。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中,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沉下心去开启一段累足成步、磨杵成针的燃烧岁月,用自己的仁爱与善意去眷顾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品性完善。
课程把握居高临下,精准到位;知识讲授才情横溢,趣味盎然;课堂驾驭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关注学生体察入微,仁爱备至;问题解决举一反三,游刃有余。这些精湛的教学才智和教育智慧问题的破解不是一时一事的短、平、快,而是需要教师潜下心来持续不断地刻苦钻研,夙兴夜寐,锲而不舍,坚守“简单”的人生,做一个内心强大、精神成长的人,不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为之燃灯续火、砥砺前行吗?这种“静能量”的存储,无疑会伴随精神的觉醒与热忱的燃烧,给人一种身心愉悦、心灵丰盈的幸福感。
总有一些东西,是要比轩敞的房舍、宽阔的街巷更值得尊崇与赞扬,如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如清明的学风、教风。而正是这些融凝且通常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价值结晶”和“能量粒子”,业经持续不断地传递、聚合、裂变,势将生发鼓荡成时代新风尚和历史大潮流,推动着整个人生、社会涉过曲迤跌宕,向着开阔光明的方向前行。
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去“吹皱一池春水”,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如果我们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定力,也就愧对“灵魂工程师”的美名;如果荒芜了内心那一方圣洁的净土,又怎能呵护那些正在盛开的纯美花朵。当代教师,需要“静能量”。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山东沂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