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媒体平衡家校关系

2015-09-10 07:22戎国强
中华家教 2015年12期
关键词:潜规则家校微信

戎国强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记》,报道用了较大的篇幅,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几个微信群里家长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其中有讨好、争宠、猜忌——为数不少的家长,心理已经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最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

报道说,老师发一个很普通的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跟帖之多,晚来一点的家长都看不到通知了。一些家长其实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只好跟风说“好话”。这就是微信里说“好话”的作用:防范对自己孩子“不好”的结果。

对很多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老师对我的孩子“好”,最可怕的事情,是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好”。这些家长以为,自己为达此目的所做的事,也都是“好的”。一些家长没有想到,自己为孩子“好”所做的事,会污染教育环境,最终结果对孩子并“不好”。

难道家长感觉不到自己言不由衷?难道家长以为老师看不出谁言不由衷?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能在老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有益于教育的关系吗?如果某老师是爱听“好话”,爱得“好处”的人,那么“好话”和“好处”对教育环境是一种污染,一种破坏。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好吗?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因为老师没有入群,在家长群里替老师代发通知,结果被众家长孤立了。跟老师走得近一些,是很多家长希望的。有家长跟老师走近了,反而被其他家长看成了他们的灾难。一些家长则在微信群之外下功夫,私下送老师购物卡什么的。从“起跑线”到五年级,竞争就已经变成了有你无我的竞争游戏?与人为敌,这是成功吗?这是教育的初衷吗?

有的家长是领导、专家,但是在老师面前,在孩子面前,这些身份不起作用了,都成了“孩奴”。老师能够指挥“孩奴”做他们平时不可能做的事儿。事实上,有地位的“孩奴”能动用手中的资源为老师办事,最终,他还是在为自己孩子服务。由此,通行于社会的潜规则渗透进了校园,潜规则通过塑造家长,进而“引导”和“塑造”着教育。

这些做法明显有悖于教育真正的目的。

家校沟通应以真正的尊敬和信任为前提。违心地屈从潜规则,言不由衷、虚与委蛇地与老师互动,家长和老师的心理状态都会有不同程度地扭曲。这种扭曲,会造成教育和教学行为的失真、失焦,最终造成孩子的心灵扭曲。

互联网虚拟空间是社会环境的真实投影,家长微信群正是当前学校与社会及家长关系的缩影。老师和家长们身处一个相对公开的群体中,在某种程度上,家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变得更为透明了。在这里,建议老师和家长能积极利用好网络技术平台,平等商讨建立基本的“群规范”。从管好一个群开始,重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关系,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猜你喜欢
潜规则家校微信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当代女生交友潜规则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微信
微信
微信
潜规则
自作自受的“全民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