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磊
摘 要: 近日抗战“神剧”成为全国上下声讨的对象,究其原因,在于其不尊重历史事实,胡编乱造历史事件,最终引起公愤。事实上,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乱用史料的现象,只是它更隐蔽,但对于学生的危害不容小觑。如何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本文就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史料的益处作了论述。
关键词: 史料教学 问题 对策 益处
一、史料教学中的“神剧”现象
1.史料的选取缺乏严谨性。在电视剧《抗日奇侠》中,一位勇士竟然将日本兵不偏不倚地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导演对剧情的设计引来了一片嘲讽,这符合人体构造生命科学吗?如果说电视剧中的桥段公开挑战了人们智商的承受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体批判纠正的话,那么历史课中的不少虚假史料的运用更隐蔽,对于正处在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学生而言危害更大。历史场景是不可再现的,后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只有依据前人留下的各种史料,史料的真实性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类似抗日雷剧般的不应该出现的历史误导,可惜历史老师没有认识到所引用的史料是不正确的。
2.史料的运用泛滥成灾。一段时间以来,抗战剧成了舆论的热点和焦点。有人说,抗战剧曾一度统治了荧屏,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台都在播抗战剧,抗战剧之热,由此可见一斑。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史料运用得越多越好,甚至把史料作为噱头,引用的目的是证明教科书中的结论,这样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且教学过程显得过于拖沓、繁琐,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史料而史料。现代历史教育学认为,史料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学习的历史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掌握知识,更应通过史料的研读提高学生自主解读历史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3.史料与结论不符合。抗日剧成了言情剧、偶像剧、武侠剧、科幻剧,抗战中的主题不再是爱国主义情怀,而是儿女情长、痴男怨女,甚至干脆就是血腥、暴力和完全脱离现实的夸张失实。在历史教学中也会出现剑走偏锋的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史料较少且牵强,主要局限于课本中提供的史料,但论证的结论却显得过大,出现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教学现象,这些不正确的教学手段容易导致学生对事物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当然,最后的结论由于史料提供的有限难以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由教师直接告知,失去了运用史料的意义。
二、精心准备,多角度取材
1.教材史料,充分挖掘。不少教师知道新课程下史料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备课中却时常为无史料、找史料大伤脑筋,甚至舍近求远,大量翻阅相关资料,寻求有价值的史料。实际上,他们忽视了教材中“最有效”、“最丰富”、“最可行”的教学史料。
“最有效”体现在教材中不管是图片、地图还是文字,都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细心打磨,最终筛选出来的,针对性强。
“最丰富”体现在教材中设置了大量栏目,且都是与教材相关的史料内容,几乎每课都有导读引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学习延伸,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栏目提供的史料,那么对于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可行”体现在教材中选用的内容难度较低,基本都是比较直观的知识。教学中的史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内涵,更明显的是它就是考试中的基本内容,是考查的重点项目。
2.试题史料,设法利用。很多同学怕做题,实际上,历史学科的题目是很有趣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大量新材料、新情景试题中包含了许多学术界最新研究的学术成果,可以说是历史知识的再普及,其理念是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每年各地高考题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其特色是新颖、实在、精炼。“新颖”在于高考试卷中所有的题目都是出自专家原创性的发挥,是出题教师一个月辛勤付出的成果,就题目本身而言,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江苏高考选择题都以史料形式出现,可以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个鲜活、闪亮的例子。“实在”表现在题目选择的史料基本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史料。“精炼”在于虽然史料内容提供不多,但都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每一句话都值得大家深思熟虑,否则很容易坠入设下的陷阱。这对于历史学科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而言正是一次契机。
3.著作史料,善于运用。教师阅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新媒体时代大量书籍的存在,似乎让教师迷失方向,不知从何下手。事实上,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翻阅相关史料可以说对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帮助是非常大的。不仅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而且包含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从正面评价,也可以从反面证明,大量史料的运用有助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
三、史料益处,多角度理解
1.提高兴趣,激发欲望。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史料教学具备了这样的特性。很多人把历史学习曲解为识记枯燥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影响等,历史事件被人为地固定成一个符号标签。事实上,历史是曾经有血有肉、有骨有架的、鲜活的、饱满的、真实的事件。他们有故事、有情节、有内容,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通过阅读史料,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气氛,体会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客观准确地评价历史现象。通过史料分析,我们感知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理解把具体人物放到历史环境中考察的观点,掌握了论从史出的方法。
2.拓展知识,提高成绩。新课程改革后试题对纯知识记忆的考察量在逐步减少,考查学生知识面的题目不断增加,并且很多知识点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由于课业繁重,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史料就成为我们增加阅读量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江苏高考题中的选择题背景资料都是全新的,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是第一次碰到。受到编排的限制,教科书中很多事件的背景仅仅一两句话带过,学生并未真正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史料的补充可以弥补这样的缺陷,只有当学生彻底明白了这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了前因后果,他才会愿意记忆,才可能记得住,长久坚持自然能够提高历史成绩。
3.培养能力,开拓未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获得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炼的,史料的运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各项能力中,阅读、分析、思维是最重要的,也是其他学科所需要的,可以说是触类旁通的。历史阅读量和阅读难度可以说不亚于语文,特别是古文资料是原始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欠缺的正是这一环节。其实怕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少训练,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应多选择、多讲解、多操练,循序渐进地渗透,必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是史料教学的基础,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抽丝剥茧般的自主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达到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史料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确立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授课形式,以其新颖性、实用性、实效性日益受到了一线历史教师的青睐。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更需认真备课,选择有效史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