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提问 质疑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即使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提问施教,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学生并非主动地参与学习,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久而久之,会抑制学生质疑提问的激情,使他们缺乏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逼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远胜于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提问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呵护学生认知的好奇心
和谐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热情与凝重的统一,轻松与严谨的统一。学生提问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试想,死气沉沉的课堂,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思维紧闭,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学生会有积极提问的意识吗?反之,轻松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路开阔,遇到疑问主动提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关键在教师,教师要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设身处地地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能力。这样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即使是那些最顽皮、学习又差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感化,紧张的情绪和畏惧的心理都会逐渐消失,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一)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在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是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要巧妙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他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即导疑。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三、激活小学生质疑问难
哲学家麦克克里德说过,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问难,教师能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和焦点,针对实际修订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那么,究竟该怎样引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质疑问难呢?
(一)策略一:敢让学生质疑问难
课堂上教师不是主讲、主问,更不是主宰,而是主导,落实教师主导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问”的空间,提供“问”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策略二:让学生愿质疑问题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力求迎合学生的心态和需求。这样学生就能鼓足勇气敢质疑问难、愿质疑问难。同时,给学生讲解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疑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从而积极地质疑。
四、提供“质疑”平台,鼓励学生提问
“提出问题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等论断都是在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制造认知冲突
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沿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形成思维定势,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这一惯性,让学生“上当”产生认知冲突,就会产生疑问要求解惑。如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中,先复习分数减法应用题。
一堆沙3吨,用去 吨,还剩多少吨?学生会很轻松地解答,列式为:3- =2 (吨)。接着教师出示下题:
一堆煤10吨,用去 ,还剩多少吨?不少学生会沿用上题的思路列式,有少数学生会发现与上题不同,从而陷入矛盾,引发学生迫切想解决此问题的愿望,从而诱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提问的平台就建立起来了。
(二)活化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概括,将数学还原到数学中,给学生以“返璞归真”的感觉。例如教学五年级思考题:建国路小学四、五年级同学参观科技展览,346人排成两路纵队,相邻两排前后各相距0.5米,队伍每分钟走65米。现在要过一座长889米的桥,队伍共需要多长时间?这是一道较特殊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相互提问,相互验证。大多数学生能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走的路程应该是队伍长加上桥长,队伍长的计算很有可能出现两种算式(60÷2-1)×0.5,60÷2×0.5。教师再让学生观察4人排成的两路纵队多长?6人,8人呢?从而确定(60÷2-1)×0.5的正确性。最后学生会圆满完成这道题的解答。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提问平台,促使学生将自己“摆进去”,数学课才会动态生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孔慧英,梅智超编著.现代数学思想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6,15.
[2]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