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文化品格是丰富精神世界中的复合性素养,体现为一种境界、气度、胸怀、眼光、底蕴的精神品格。当谈到文化品格时,人们往往只将其视为修养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来源。文化品格的形成因素很多,但对于学生来说,文化品格形成应归结于语文阅读,没有了阅读,文化基因就会被摒弃。从此角度分析,保存和发扬文化品格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教学。因此,阅读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和情感。
首先,语言是获得文化品格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是从文到意再到悟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文字作品去学习语言并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生命语言)。最终凭借语言接触文化、熟悉文化、拥有文化。
其次,文化品格提升要求的是思维培养。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展学生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阅读才能触发学生想象。而精读文章,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评判能力。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阅读教学与文化品格的形成呢?
一、文化经典阅读内容不能摒弃
社会转型是计划经济走向多元化,产生更多新理念新科学的过程。阅读教学受到现代知识理念的影响,经典文化受到冲击和颠覆。因为文化品格受到亚文化和共同文化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当以共同文化为准,柔性对待亚文化,借此来增强文化的适应过程。时髦流行的文化只是暂时的,就如时下流行的“神曲”现象,来得快去得更快,学生如果沉迷于此不利于精神素养的提高。经典文化才是学生获得文化品格桥梁。
二、秉承阅读教学是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主阵地理论
新课标提倡语文文化品格的主导地位,并发展和塑造传统文化,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并让其自由发展。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学生文化品格发展入手,在自由民主的愉悦课堂气氛中完善学生的语言素养并使其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师
语文教师只有具有独立的思想精神,才能诠释自身使命,实现生命价值和人文价值,只有教师超越了职业界限,重拾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才能平复骚动和不安。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化品格意识;其次,只有教师秉承平等互助的教育原则才能完善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是开放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再次,教师在反思成长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升华,才能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精神的化身就是教师,教师拥有良好的文化品格意识才能教化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开启学生走向知识的大门,净化学生心灵;最后,学生掌握了知识才能逐步培养语文素养,完善文化品格。
从语文阅读角度来说,知识文化形态多种多样,短词短句是知识文化,写听读说是知识文化,为人处事是知识文化,爱国主义以及见义勇为是知识文化。从成长角度看,学生成长所要吸收的知识也是文化品格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阅读教学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构建学生文化品格意识的过程。有时候学生看不到文本背后的文化品格影响力和扩张力,搞不清文化品格的来源,最终获得的只能是形式上的呆板的解析罢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化品格的底蕴,从课文中选择与其相关的文本让学生分析掌握,逐渐积累文化品格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阅读教学,只有阅读才能让学生拥有好的文化品格,并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素养提升。唯此,阅读教学才会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阜阳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