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真是中性的吗?

2015-09-10 07:22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双刃剑中性逻辑

魏宁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有一个著名的句式,似乎成了人们的一个常识,那就是——技术是双刃剑、网络是双刃剑、××是双刃剑……这个句式的潜台词是在说,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本身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在实践中,能不能在教育中用好技术,全凭教师如何来掌控。记得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材上,印着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的那句名言:“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无疑是这一观点的最佳诠释。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十分关键和正确的。但若是因此“小瞧”了技术本身,认为技术只是漫无目的、任人摆布的工具,以一句“双刃剑”一带而过,恐怕不是深思熟虑的表现。

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吴国盛先生曾经对主张“技术中性论”这一观点的人最爱举的一个例子——刀,做过一番有趣的分析:

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切菜,又能拿来行凶,但是刀本身并无过错。因为刀这个工具自身是中性的,人既可以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负责任的应该是人而不是刀,这就是典型的“技术中性论”的观点。刀这个工具真的是中性的吗?恐怕问题不那么简单。不要忘了,刀这个工具在诞生之初就是带有“目的”的,那就是——切割。不管你要用刀做什么,总要进行“切”的动作。这就好比你举起锤子,下一个动作必定是“砸”。正因为如此,在很多环境下,刀都被列为危险品。换句话说,某些技术必定指向做某些事情,这是技术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能说技术是中性的吗?

如果说技术不是中性的,那么对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说技术不是中性的,意味着技术有着它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规则。技术绝非任人摆布的工具,相反,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甚至这种“反作用力”还不可小视。

比如,我们每天上课都在使用的PowerPoint,它就不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它的内在逻辑是单向的呈现。如果教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依赖PowerPoint,就很容易被它影响,跟着它的节奏走。其结果必然使教师从讲者变成了演示者,学生从“听众”变成了“观众”。在有些极端的课堂里,原先良好的师生互动已经变成了一个教师念讲稿、学生拼命记录的场景。一个小小的PowerPoint,有可能改变课堂上师生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再如,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电子阅读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是用互联网还是手机,这类以碎片化、图像化阅读为内在逻辑的技术方式在带来了效率、直观的同时,也让原本和阅读相伴的深度思考变得困难了。正如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埃吕尔说的:“我们不再有时间对一本书进行沉思了,我想知道现在谁还有时间严肃地对待帕斯卡或者蒙田,公正地对待他们需要经年累月,但今天的技术禁止此类事情发生。”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人显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当我们认清了技术的内在逻辑,人类的智慧就能让我们避免成为技术的奴仆或附庸。比如,在应用PowerPoint的课堂上,只有当我们超越了PowerPoint这款软件,真正认识到是在教学,而不是在演示时,我们才能回到真实的课堂中。至于电子阅读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即使无法改变电子阅读这种技术的内在逻辑,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阅读方式让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当我们认识到:每一种技术都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人,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时,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技术,也才能在教育中找到应用技术的最佳方案。也才是“技术真是中性的吗?”这一问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双刃剑中性逻辑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绅士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直了集
知识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