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要找到你

2015-09-10 07:22胡祥
中华家教 2015年2期
关键词:寻子立案儿童

胡祥

陈可辛导演的亲情电影《亲爱的》上映后,在全社会引起热议。这是一部关注儿童拐卖的电影,直接反映了当下大众关心的儿童安全问题,其内核是父母对孩子坚定不移的爱,这种爱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田文军和李红琴同样承受着失子之痛,只不过一个是正当合法,另一个却是不合法的。面对失去孩子的残酷现实,世界好像突然坍塌,唯一的牵挂都不存在了,他们便像发了疯似的开始寻找之路。不同之处在于,田文军是一个糊涂爹,在失去孩子后不惜一切弥补自己的过失,寻找自己最后的精神支柱;李红琴则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因为不能生育、没有文化而暴力袭警,但是她却拥有所有母亲的伟大品质,为了孩子她做了最大的牺牲。影片中,这两种爱同样让人动容。

无论是田文军,还是李红琴,从电影中看,都是有原罪情结的人。田鹏为什么会丢失?因为田文军为网吧的打架焦头烂额而无心看管。为何网吧会出现打架事件?因为他为了多赚点钱违反法律,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所以,他对田鹏的被拐负有直接责任。

田文军不能为田鹏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拥挤的街巷、混乱的环境、不高的文化水准,实际上他能提供的教育环境不如前妻鲁晓娟。这些田文军心里应该非常清楚,只不过不愿承认,比如他一直教田鹏方言歌曲“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这遭到鲁晓娟的强烈反对,但是他却固执己见。

田鹏是他唯一的希望,是他在前妻面前唯一有尊严的砝码,而田鹏的失踪让他顿时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他也意识到自己没有完全尽到父亲的责任并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所以他入了魔似的寻子,即使被人误解为疯子也在所不惜,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他要找回的是他的尊严,是他作为人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同时,他要弥补之前对儿子所有的亏欠。

李红琴的自赎更加明显。对丈夫带回的两个孩子,她的接纳中虽然隐含着无法为丈夫生育孩子的亏欠感,但她对两个孩子的爱是真切的,加上对孩子的来因不知情,所以当民警告诉她真相时她会崩溃袭警。出狱后,她第一时间就直奔深圳去寻找女儿吉芳,在行李中她带着以前一直舍不得为女儿买的蜡笔,她就是要自我救赎,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要表达她迟到的爱意。

事实上,她所面临的绝望比田文军还要严重,她不能生育,失去子女无疑是要她的命,所以,她要倾尽所有争取吉芳的抚养权。

作为电影中的女二号,鲁晓娟也一直在自责与自赎之间痛苦挣扎。我们无法知道她为何离开田文军,但是能看出她的忏悔之情,她知道离异带给田鹏的是无法弥补的心灵伤害,儿子额头上始终没有消失的伤疤似乎就是一个醒目的标志。而田鹏的被拐更是将她推入自责的深渊,她无法继续自己新的婚姻,导致再次走向离婚的境地。

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执着而艰辛的寻找,以及对灵魂的自赎之路。但是电影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我们的社会在儿童安全教育以及保障制度上的某种缺失。

田鹏被拐,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田文军这样的外地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太多精力照看子女。电影镜头显示,田鹏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拐。我们的公共安全是否应该反思?而当田文军通过电话报案时,警察以儿童失踪不足24小时不予立案,错失了寻找的黄金时间。这些机制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因为早一分钟立案,孩子就有可能早一分钟从人贩子手中获救。

2010年,由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要求儿童、少女失踪或走失,监护人或家长应立即报案,警方接报后会在第一时间立案调查,同时需要家长提供孩子被拐卖的证据的规定也一并取消,并要求儿童拐卖案件必须成立专案组,“儿童失踪立即立案”制度就此建立。但即便有多个部门的三令五申,全国各地也并没有100%做到。

此外,吉芳被深圳福利院收养后,作为与她感情最深的养母李红琴想要重新收养她时,却因为无法确认吉芳父母在世而被院长拒绝,甚至连见一面都不行!这种做法的不合理在观影现场有很直接的体现——殊不知,李红琴在黑夜中爬上水管与吉芳隔窗含泪相望的镜头在电影院中引起多少默默的抽泣?

最后,李红琴倾其所有想要通过法律途径收养吉芳,但是院长却以她条件不佳拒绝,虽然电影设置为鲁晓娟收养,但是这其中多少含有歧视的意味,我们的收养制度是否可以更加人性化?

当然,电影还从侧面反映了儿童制度的其他缺陷,比如寻子互助团体的孤立无援、准生证问题……这些与田文军、李红琴坎坷的寻子之路一样,让我们倍感无奈。

这两年,《爸爸去哪了》引爆荧屏,它表面是关注父亲角色扮演的问题,事实上却在全社会掀起如何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舆论热潮。

《亲爱的》也是如此,它表面上是表现儿童被拐问题,其深层意义依然是如何表达父爱母爱,如何给予孩子更好的爱,以及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完善制度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儿童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寻子立案儿童
《失孤》原型,24年寻子成功
温州:持续推动公安规范立案
立案
立案
改装狂人牵手缘梦 共为“寻子”出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亲爱的
寻找亲爱的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