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财 刘琪
[摘 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需要多方关注的群体。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学校教育措施不到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不够等原因,留守儿童出现许多成长问题,诸如学习成绩落后、心理健康存在偏差、道德行为失范、安全保障不到位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关爱留守儿童场所,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健全留守儿童制度管理,保障留守儿童校内安全和校外安全;三是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共享教育成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村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谋求生存,致使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如何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现状
笔者根据对学校周边留守儿童的走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方面的成长问题:
(一)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生活负担加重,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成了家庭劳动力之一,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日常生活、劳动的助手。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自然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譬如不能按时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作业等,学习成绩普遍处于班级中下等水平。
(二)心理健康存在偏差
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生活上得不到正常的照顾,情感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呵护,致使留守儿童内心情感压抑,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对外界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自闭的不良性格特征,情况严重者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他们内心孤独,出现心理失衡,对学习及班级活动毫无兴趣,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参与集体活动,对生活缺乏耐心与爱心,这类儿童较一般的留守儿童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
(三)道德行为失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代养人只负责孩子的物质生活,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认为自己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很少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缺失亲情,加上教育管理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养成了懒散的生活习惯,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钱、顶撞祖辈、不服管理、说谎骗人等不良行为。在校内则表现为与班级同学关系不和,对教师的管教爱理不理,与同学有了矛盾,不通过协商处理、上报班主任等正常调节渠道,而是通过自我行为聚众赌气斗殴,道德行为失范。
(四)安全保障不到位
缺乏父母监管儿童的安全,加上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学生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由于监护人忙于日常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需要以及学习需求,极易形成管理盲区,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上述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成长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淡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就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及代养人而言,绝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一方面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家庭教育常识,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难以完成对孩子的学习的辅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缺乏亲情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无法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三是留守儿童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因此大多数时候监护人与代养人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道德习惯不闻不问。
(二)学校的教育措施不到位
调查发现,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其子女就近入学,学校的教学压力大大增加,出现学生人数多、班额大的现象。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难以做到个案观察、个案分析和个案辅导,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无法有针对性地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家长恰恰看不到学校教育的缺陷所在,以为依赖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就行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难以有效进行,不能将学生在校表现与家庭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了解甚少,虽然通过家访等渠道与监护人及代养人签订了家校沟通手册,但家访只见学生、不见监护人的情况屡屡出现,家校合作难以实现。
(三)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不够
随着人们经济观念的改变,城乡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思想深处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校园周边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大量出现,给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这一管理失范的群体带来严重的行为影响和心理干扰。校外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形成了对社会的畸形认识,让他们只看到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人生成长的全部。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策略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笔者以为,要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场所
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出硬政策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设“爱心话吧”“爱心书屋”“爱心聊天室”等关爱场所,为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释疑解答活动,聘请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袋。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通话快捷地点,不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倾诉与分享。
(二)健全留守儿童制度管理
加强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针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留守儿童,学校对其实行跟踪管理。尤其是在城区无住房、租住他人房间的留守儿童,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与房东和学生监护人签订“四方责任书”,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细化分工,对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双休和寒暑假期间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强留守儿童的生活信心和学习信心。
(三)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合力
教育不是单方面做好就行了,而是一个综合施教的过程。因此,多方参与,共同行动,形成社会引导、学校管理、家庭配合的有效教育网络,是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管理的关键。社会方面,以政府为龙头发挥宣传引领、经费保障的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强有力的活动场所保证;学校方面,以班主任为核心,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团队,集思广益,积累教育管理经验,为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提供知识、爱心呵护和安全保障;家庭方面,以监护人或代养人为负责人,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同时给予亲情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不会是孤独的群体,才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共享教育成果。
责任编辑 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