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有效课堂:目标、合作和情感的三元统一

2015-09-10 06:06吴健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

吴健

摘 要: 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为此,教师探索了很多课堂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一定意味着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吗?合作学习,真的合而作了吗?热闹的技术课堂是否一定有效?保持积极的学科情感,采用有效的合作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构建技术课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关键词: 目标实现 合作学习 学科情感

最近,我去兄弟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关于《木制桥梁模型的承重试验与改进方案》的公开课。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发现设计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试图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上课按照如下四个环节进行:①教师强调技术试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学习任务。②学生用承重测试装置对模型进行测重。③小组合作讨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④学生根据试验发现的问题尝试改进优化并全班交流。

课堂用大量时间让学生亲历技术试验和发现问题,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积极引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节好课的形成,所需要的要素是多元的。下面我就从目标实现、合作学习和学科情感三个维度观照这节课。

(一)目标实现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大致衡量一堂课的成效。有时候,教师会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但是往往缺少对这些环节教学意义和目标的思考,从而造成目标与教学内容、方式脱节,目标实现失去依靠。很多时候,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但是他们往往说不清楚在活动中的相关收获。

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指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这只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如果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有可能会造成预设失误,导致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脱节,所以还要看学生在上课前后的进步表现及在此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的行为呈现。

本节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组。由于试验装置数量的有限,只准备了一套测试装置,因此出现了学生在测试桥梁承重性能的时候,只能轮流上去测,没有轮到的组只能干等的情况。后来评课老师这样说道,做试验的干得热火朝天,没有轮到的等得好闲。由于试验器材的缺乏,学生全部完成承重测试的用时过长,留给后面发现问题、优化设计的时间相当有限,以至没有很好地完成重要的教学环节。

我认为发现问题、尝试优化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但由于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导致这部分的学习时间过于仓促,在发现问题环节草草了事,更谈不上有意义的优化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算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那怎样让学生充分参与技术试验中呢?我认为可以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事先准备多套试验设备,每组一套,六组同时测试,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为后面的设计交流、优化留出充足时间。当然,这种方法对于器材准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方法二:利用高清摄像头,对正在测试的桥梁进行全程直播,实时直播到投影屏幕上,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试验结果进行预测,这样做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上课教师可以在直播中抓拍桥梁的结构细节,为后面的设计评价储备教学素材。

(二)合作学习要防止“合而不足”。“多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的价值从古至今就一直被推崇。合作学习能够带动个体知识的增长,借助个体知识的互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整体进步。

本节课也是采用了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成功的合作学习有赖于积极的互赖关系,让合作体成员感到大家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小组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小组各成员应尽力履行自己的个体责任,实现小组目标。这一点,在本课的承重测试环节得到了很好体现: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分工明确、目标一致、争夺名次。

合作学习要防止“合而不作”。如今合作学习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如小组中的“社会漂移”现象,好学生隐藏自己的实力,表现为不认真,不愿意帮助别人;“搭便车”现象,学困生依赖其他成员,坐享其成,失去了该有的学习和努力的机会;“防卫性小团体”现象,强势学生掌控话语权,弱势学生一言不发。这些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效果。合作学习绝不是意味着教师少说、学生多说,也不是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讨论就一定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合作学习中,其实教师面临的情况远比讲授法更复杂。因为采用讲授法,毕竟控制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更强的掌控力:学生分组要按照强、弱异质搭配,让小组成员有较好的机会面对不同思维方式,引发思维碰撞;组员人数要适宜且需持续一段时间以形成积极的个体依赖关系;组长按照贡献度确定,定期轮换,让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任务。在合作评价上,小组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全组成员,而不能以组内个别成员的成功为代表;在交流评价时,应采用小组汇报、组员补充的方式,避免老师与个别学生的点对点对话;评价既要点评小组的学习结果,又要点评小组的互动效果;教师应给予小组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使得每个小组都能取得有价值的结论。在指导方面,教师应该兼顾所有小组,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多探索多思考;保证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和团体合作技能。

(三)积极的学科情感是有效学习的“正能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积极的学科情感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有重要作用。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某些学科刚开始时很感兴趣,到了后来就渐渐不喜欢了?其中缘由与学科情感的转移有很大关系。

那何谓积极的学科情感呢?积极的学科情感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对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国外相关的研究,积极的情感因素包括适当焦虑、兴趣、愉快、兴奋等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本节课中学生表现了较为积极的学科情感,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组内讨论较为热烈,汇报发言较为积极,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但这样的快乐能伴随学生多少时间呢?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给予学生这样的快乐吗?

要让学生获得长久的精神愉悦和对学习的持续兴趣,根据学科情感的概念,结合学生的实践表现,我认为除了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之外,还要有“高情商”,不但要以理服人,还得以情动人。

(一)尽量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不要用学号提问。课上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幽默,能在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调节课堂气氛,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少批评多鼓励。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合作学习中,帮助弱势学生发现获得认同感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恰当归因分析学生的成功和失败,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案例材料;为不同层次学生准备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维持学生较稳定的注意力;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耐心指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

(四)学习任务的布置要带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基础。多用言语激励、创造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替代补偿等;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多给予正面评价,肯定进步,改变评价方式,不以绝对分数论输赢。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译.学习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