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师课堂话语探讨

2015-09-10 06:06赵雪倩
考试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对外汉语

赵雪倩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国内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问题和对习得者的影响,提出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初级阶段 课堂话语 媒介语

一、教师话语概述和研究现状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话语、教育工作话语和交际话语(杰克·理查兹,2000)。其中,课堂话语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支撑,是教师话语的重中之重,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负载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学习效果和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吴丽君,王祖嫘,2014)。

过去在中国,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英语教学,且教师课堂话语大多以汉语——母语而非目的语进行。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学科的兴起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师话语受到重视,但与教学、教材等研究相比,仍处于零散、弱势的地位。

二、初级阶段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环境、班级编排、师资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在教师话语掌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笔者现将在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分类如下:

(一)媒介语的选择

媒介语是教师进行语言课堂教学使用的主要语言,主要包括目的语、习得者母语与目的语并用、目的语和通用第三种语言(主要指英语)并用三种情况。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尽量排除母语或第三种语言的负迁移影响,遵循“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媒介语选择原则。国内用汉语主导英语课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事实,告诫外语教师用目的语进行第二语言课堂活动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量英语非母语的习得者来华学习汉语,多数对外汉语教师没有掌握习得者的母语。在初级阶段,为了沟通,教师只能使用第三种语言为媒介;或混合班级内有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教师不得不使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作为媒介语。根据笔者对所教授班级学生(初级阶段,母语非英语的混合班)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虽需要教师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但希望教师逐渐减少媒介语的使用或仅在不能理解教师汉语表达时使用少量英语,多数学生表示英语的过多使用会对汉语学习造成干扰。此外,根据语言传播理论,过多采用媒介语,实际上强化了该语言的地位,削弱了目的语推广和教学。

(二)教师语言的使用形式

1.词汇密度高,生词复现率低。

词汇密度是衡量教师话语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词汇密度高,即不同的词汇使用多,说明教师的语句难度大。初级阶段的学生掌握汉语词汇有限,尤其非汉字圈的学生,对汉语音形识别有困难,过高的词汇密度容易挫伤学生信心。此外,低生词复现率,尤其对汉语词汇中的难点——形容词、量词等虚词,重复次数少,不利于学生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学生在中级学习阶段,对忽然加大的词汇量会不适应。

2.解释词汇。

超纲词汇是初级阶段课堂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处理超纲词汇也是和教师话语关系密切的问题。例如,在解释如“帽子”、“围巾”等实物性词汇时,有些教师会选择使用媒介语(主要指英语)或简单的汉语解释。但综合考虑学生媒介语掌握水平和媒介语与汉语本身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偏误。

3.句法选择不合时宜。

为了降低教师话语的复杂性,在学生掌握某个语法点之前,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有该语法点的句子,包括例句,也包括指令性语言。回避复杂的语法点,尽量使用本课堂目标语法点来操练句子,让学生“听得明,讲得清”。

此外,学生在初级阶段尚未建立良好的汉语语感,教师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有时与教学语法规则相矛盾。此时,教师应进行话语控制,尽量让学生掌握主要的语法规则,将“特例”留在中高级阶段慢慢习得。

(三)教师语言的使用功能

1.提问策略单一。

初级阶段学生对汉语学习仍有畏惧心理,如果教师只使用单一的提问方式,即提出问题,指定学生回答,就会让学生畏惧开口,不利于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此外,由于词汇、句法等多重限制,学生可能无法立即回答教师的问题。有些教师单一重复问句,学生依旧无法理解。这时,换语序、简化问句等方式就显得更加重要。

2.纠错方式单一,纠错时机不当。

常见的纠错方式有重述句子、例子指示、请求澄清、手势指引、同伴纠错等。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学生汉语初级阶段掌握词汇有限的情况,习惯性地重述句子或词汇。一方面挫伤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教师课堂话语习得目的语。同时,纠错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弥合中介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别,逐渐使用正确的目的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专注于当前的一个知识点,而忽略了其他表达内容。此时,如果教师逐一纠错,新旧错误一起纠,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话语组织原则

(一)规范性

初级阶段的学生对目的语敏感,对教师信任度、依赖度高,在学生尚未建立规范的汉语语言系统时,教师不正确的解释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偏误。规范性不仅适于教师话语中的词汇、句法,而且包括汉字的书写,文化的传播。此外,语言精练,克服口语中的“无用”词汇,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话语输入,也是规范性对教师话语做出的要求。

(二)丰富性

根据前文总结的汉语课堂话语问题,初级阶段的教师不能仅使用语言表达,还应借助于实物、图片、图示、板书等多种手段,并辅以大量的体态语,避免因用过多、过于复杂的目的语或媒介语,引起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混乱。

(三)规律性

语言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不断巩固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话语作为目的语输入,但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要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难度,把握好话语信息中提升的“度”,逐步向最真实、最自然的语言环境靠拢。同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教师应在话语中适时、巧妙插入所学过的内容,让教师话语成为复习的有利时机。

参考文献:

[1]吴丽君,王祖嫘.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白朝霞.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语言的特点和组织原则[J].德州学院学报,2005(2).

[3]常晓晋.试论对外汉语教学媒介语[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伍晨辰.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语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对外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探——以初级阶段听说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