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摘要:本文针对大一学生,开展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同伴互助学习研究,采用访谈调查法及内容分析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及小组完成的教学教案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网络学习平台获取何种学习资源、进行什么内容的学习,是学生是否对学习具有高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能够在其熟悉的话题范围内,对其作业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对于其不太熟悉的话题,学习活动不会对作业质量产生根本性影响。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2-0097-03
● 研究背景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数字原住民这一特殊的群体,该群体的认知和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推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但在运用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学生在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常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伴提出较有利的建议,且面对面的讨论常常使互助活动出现无人发言的尴尬状况。基于该现状,本研究尝试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①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影响;②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作业质量的影响。
● 研究设计
1.研究过程
本研究针对我国华东地区某高校教育技术系2015级的56名学生展开。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在设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学习、教学、传播理论”相关课程时,将全班学生分成了15个小组,并给每组学生安排了“设计一堂15分钟的课”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生未学习任何学习、教学、传播理论时,令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设计一堂课,并将教案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第二阶段,每组学生的任务是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中以回帖的方式,对其他小组在第一阶段提交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之前,教师将学习、教学、传播理论等相关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所以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时,还可同时参考教师上传的资源。第三阶段,每组学生修改教案,并借助平台进行同伴互评。
2.研究平台
研究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教师端具有编辑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在课程讨论区建立课程讨论话题(发帖、回帖、管理帖子)、管理作业、上传教学资源等功能;学生端具有在课程讨论区建立课程讨论话题(发帖、回帖)、提交作业、下载教学资源等功能。在实验环境中,学生只需保证计算机所在的物理位置为学校内部,即可不耗流量登录及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区板块及作业板块。
3.数据分析
基于两个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及内容分析法。其中,访谈调查法主要从“你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你对于学习话题本身的兴趣会提升吗”“你觉得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何不同”“你今后是否还愿意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4个方面,了解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内容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学生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及小组完成的教案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框架如下表所示。
● 研究结果
1.该活动对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对参与本研究的其中30名学生(每个小组随机抽出两名学生)就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教师试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改变大一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学习兴趣”。
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对于学习话题本身的兴趣”,有半数学生表示,“会因为是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感觉对话题格外有兴趣,也会因此积极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学习”,而仍有半数学生表示,“和是否适用平台无关,关键是话题本身是什么”,但极少学生提到“互助”对于其学习兴趣的影响。
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相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够充分获取学习资料,也能够借助同学的思想不断改进自己小组的作业。而在相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课业负担方面,绝大部分学生明确提出了,“虽然相对传统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学习增加了课业负担,但是因为在大学一年级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所以不会觉得课业负担的加重会导致自己不愿意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针对“今后是否还愿意采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全部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对于这种兴趣是由于学习方式突然发生变化的新鲜感带来的,还是由于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益处,各有半数学生分别选择了这两种解释。
2.该活动对学生作业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从两个角度考察学生的作业质量:一是经过学生互助,小组教案质量有无提升;二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的有效程度。
(1)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
对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大部分小组并未在初始教案中提及教学目标,而只是从课程流程的角度直接切入,将设计重点置于课堂流程上。例如,名称为“没想好”的小组初始教案如图1所示。
与之相似,由于绝大多数小组并未在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分析,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并未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性。在经过小组同伴互助学习之后,所有小组均对教学目标给予了界定,15个小组中,有10个小组较好地做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学习活动之后,“没想好”小组的教案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如图2所示。
在对学生在平台课程讨论区中的会话进行分析时,“没想好”小组在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觉确定了教学内容,但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而“皖鲁鲁鲁”小组成员为其提供了如下解答,“尝试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起来,使每个目标对应一项内容。”学习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对“没想好”小组成员进行了访谈,该组组长提到,“看到了这一解答后,我们才增加了教学目标,并改进了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清晰程度
在学习活动之初的教案中,绝大多数小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为“教的困难”,如“TWYY”小组,在教学重点中提到,“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难点是课程时间短暂有限,相关内容过多,在整合收集到的信息时难以取舍。”
之后,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讨论时,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上传的资源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有学生在“TWYY”小组的贴后回复:“好像我们都把重难点理解错了,应该是教学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之后,其他各组学生也对自己之前的理解进行了反思。
在经过小组同伴互助学习之后,有11个小组对教案中的重难点进行了修改,且对教学重点提取恰当。但在这11个小组的教案中,有7个小组并未深入考虑教学的难点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对。而有3个小组,则深入分析了学生的起点水平和能力,并由此出发,探讨教学重点及难点。研究者对上述3个小组的组长进行访谈,3位组长均表示是受到教师上传的资源的影响,故采用了分析学习者的方式来考虑教学重难点,与小组互助过程中同学之间的讨论并无必然联系。
(3)教学流程的合理性
无论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初期阶段还是最终阶段,15组学生给出的教案均非常注重教学流程,且由于其学习经验丰富,流程均较为合理。但对于评价环节,15份初始教案均未明确涉及,取而代之的是布置课后作业,且作业内容较为随机。与之相应的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评价问题,因此讨论并未涉及此话题。
网络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只有2个小组由于开展了对教师上传资源的自主学习而在教案中增添了评价环节,但也仅限于总结性评价,并未涉及过程性评价。
(4)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在课程讨论区中被学生反复探讨的话题,几乎所有小组在经过了彼此的探讨后,对各自的教学方法均进行了较大改变。以“神游组”为例,在与他组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先后将抛锚式教学、讨论法加入到个人的教学中。研究者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15位小组的组长进行访谈,15位组长均指出了通过讨论环节自己小组在教学方法中的改进。
●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智,并没有因为学习方式的变换带来的新鲜感而盲目给出“该学习方式能够提升自己学习积极性”的定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获取何种资源,进行什么内容的学习,是学生是否对学习具有高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于大一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伴互助学习能够在其熟悉的话题范围内,对其作业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对于其不太熟悉的话题,则由于在讨论时研讨深度不够,或者讨论时不会涉及这些话题,而没有对学生的作业质量产生根本的影响。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助研究进行进一步细化,利用对比实验的方式获取更多在同伴互助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是本研究后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4):53-59.
[2]张坤南.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0(11):81.
[3]顾小清,汪飞云,郭伟.在线同伴助教:核心能力及其培训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5):14-19.
[4]金二红.同伴互助学习实践与理伦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李琴.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同伴互助”调查及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代春菊.同伴互助教学策略刍议[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