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从准确解读文本出发

2015-09-10 07:22陈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鱼龙翼龙自然段

陈丽

【前课例】

1.《恐龙》第三自然段教学设计。

课文: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⑴出示鱼龙、翼龙图片,请学生判断:这是不是恐龙?

⑵出示课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

⑶再判断,是不是恐龙?说出理由。

2.《恐龙》教学拓展训练。

⑴看图辨认恐龙种类;

⑵选择一种恐龙为它写自我介绍;

⑶恐龙灭亡的猜想。

【教学思考】

一、读准文本,突破教学难点

《恐龙》这篇课文要求三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并学会使用。其中“作比较”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别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没能突破这一难点,导致学生在后来判断说明方法的时候概念模糊,分不清楚。

为什么会如此?我发现问题还是在于对文本的解读。

细读文本,会发现第二自然段是了解说明方法最明显的载体。那么其他的自然段是干什么用的呢?怎么安排呢?仅仅是读懂文意,了解知识这么简单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表面读来,这是对恐龙亲戚的介绍。再细细读读,会发现这一节的安排,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区分“打比方”和“作比较”有什么不同。写鱼龙,是用海豚来作比较;写翼龙,是用轻型飞机来打比方。找出这个教学难点,在学生读懂句子意思的同时,对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分进行针对性训练,就能突破“难点”,练习中也不会出现概念模糊,分不清楚的现象了。

二、读准文本,有的放矢训练

在《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⑴看图辨认恐龙种类;⑵选择一种恐龙为它写自我介绍;⑶恐龙灭亡的猜想。教学之后,我反思:这些练习,对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有帮助?我想可能只有第二条沾上边。因为至少可以让学生来学习使用刚刚学到的说明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班上的学生仅是读了一下自己写的话,我并没有就说明方法的使用进行点评和指导,所以可以说只是“走形式”,没有真正起到训练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这还是准确解读文本的问题。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不需要遍地开花,又是语句训练,又是拓展,还有表演……穿插在教学中的训练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的内容可以取材于文本,也可以自己设定。在《恐龙》这课中,训练的重点是学习使用三种说明方法。那么,我们就应该围绕这点来设计。

而这样的设计,需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来实现。我们只有对文本的教学目标了解得透彻、深刻,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训练。

【后课例】

1.《恐龙》第三自然段教学设计。

课文: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了解到作者是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来说明恐龙种类很多、体型奇特的特点的,那现在请你读读作者写鱼龙和翼龙的句子,看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它们的特点。

(2)出示: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①让学生读这两句话,寻找不同。

②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利用比喻的概念来区分。

③小结:同类之间是作比较,不同类之间叫打比方。

(3)出示句子,让学生判断,是作比较还是打比方。

2.《恐龙》教学拓展训练。

(1)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恐龙,来为它写一段自我介绍,用上刚刚学习的说明方法。

(2)请一名学生来读自己写的文字,大家对他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行点评。(围绕“是否合适,是否说准确了”进行)

(3)不合适的地方,我们一起来修改。

【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前提,这个对话要求全面、准确。”这就对教师解读文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文、教参,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准确解读文本,构建教案的整体框架,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细节,有的放矢地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起到叶圣陶先生说的“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鱼龙翼龙自然段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秋天
误解鱼龙几百年
翼龙冲天
“翼龙Ⅱ”好威风
美丽的秋天
奇怪的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