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梅
摘 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方式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小,抽象的东西不容易接受,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并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就利用了摆小棒的方法。教师出示算式36-8后进行提问: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用小棒摆一摆,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边摆边讨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6减8不够减,我们可以先打开一捆小棒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还剩8根,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等于2,再用26加2得28,最后写出结果。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你们觉得怎样简便就可以怎样算?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但便于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通过分析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数学中,运用实物直接观察能较好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比高矮时,我把两位同学叫到教室前面比高矮,同时提出要求,要看清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刚说完,同学们纷纷说,小红高,小丽矮。于是,我走到小红身边,这时又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小红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刚才你们说小红高,现在又说小红矮,小红到底是高还是矮?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同学按高矮顺序站好,让同学们重新排列,通过观察比较,怎样说才最准确?趁机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的顺序。最后,同学们都认识到,应该说清楚是谁和谁比。通过观察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揭示出比高矮应注意的问题。
三、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图画是小学生熟知而喜爱的,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常利用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图中,1个教师带着9名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什么?你们能试着数一数吗?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每天出门是不是要过马路?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说出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
四、利用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平均分的时候,我从实物入手,首先拿出6个梨,3个盘子,提问:怎样分这些梨才能使每个盘子分的梨同样多呢?学生欲欲跃试,都争着举手回答。我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先把每盘放一个梨,然后再放一个,这样,每盘里面放2个梨,正好将6个梨分完。因势利导,我立即提问:6个梨是怎样分放在3个盘子里的?学生看着分完的结果,都争先恐后地回答:6个梨2个2个地放在了3个盘子里正好放完,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这时,我立即出示了课题——平均分。这样,学生建立起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直观操作,反复练习,很快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进入新课情境。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和算法,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这样会使计算变得枯燥乏味,为了使计算教学更生动,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将它们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计算。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起来也很自如。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插图、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