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的归化原则及语言影响因素

2015-09-10 07:22黄红伟郝京川
考试周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归化翻译

黄红伟 郝京川

摘 要: 翻译架起了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中的归化,即在不损害原语所表达全方位信息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标准和习惯的语言形式再现这种信息。它适用于词语、句子、篇章各层次,但应注意克服归化不足和过度两个方面。英汉语在词法、句法两个方面存在差异,通过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不同之处,是适度归化语言的必由之路。只有对差异之处心中有数,才能在翻译中有目的地增删词语、颠倒语序、变换句法等,做到既不改原意,又使译语形式符合标准和读者习惯;同时要注意原作中特殊语序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应当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 翻译 归化 语言对比研究

1.归化原则

关于归化这个词,人们在文章中时有提及。早如鲁迅先生,在其《“题未定”草》一文中提到翻译时说:“……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后又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南京大学姜秋霞、张柏然在《是等值还是再创造?》一文中两次提到这个词“……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译者与读者均倾向于等值的文学翻译,宁可语言表达生硬一些,也勿完全归化……”(姜秋霞,张柏然,1996)。多数人并未给“归化”这个词任何解释或下定义,大家只是心照不宣地使用。但是仅从上述提到该词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人们在“归化”这个词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多加了一个修饰词:完全。可以认为,他们所指的“归化”,其实是他们意识中的“完全归化”。可见,归化至少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

也有人给归化下了定义或进行了解释,杨莉藜在讲到“文化特征的浅化与归化”时指出:“归化就是将原文中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的词语纳入到译入语相应的文化范畴里,用对应(但不一定对等)的词语去翻译。”(杨莉藜,1993)注意它的定义范围主要是指“文化特征”和“词语”。

南京大学的柯平也给归化下了一个定义:“归化(Adaptation)是用与原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归化的长处在于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柯平,1993)它主要指“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

刘英凯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归化’,按《辞海》的解释,‘即‘入籍’的旧称’。翻译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的出发语言极力纳入归宿语言之‘籍’:英译汉就不遗余力地汉化;汉译英则千方百计地英化……余则类推。”(刘英凯,1987)它的定义包括整个“语言”。

对归化,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反对者主要认为归化后的译文无法反映“异国情调”,是会“失去输入新的表现法的译法”。赞成者认为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翻译的目的是沟通交流信息,促进文化传播和繁荣。翻译首先有责任保证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包括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修辞、文体及文化色彩等方面),其次有责任保证所传播信息被读者顺利接收。两者都必须权衡考虑,缺一不可,否则翻译很难成功。因此,上述有关归化的解释,都不是很全面。因为个别词汇的归化,难以掩盖句法结构的佶屈聱牙,并不能保证译文生动;适度归化的译文,也可以反映出异国风情,吸收到新鲜表现法。所以,赞成归化的,只看到了归化优点的一个方面,认识到了归化不足的问题;反对归化的,其实反对的是过度归化,认识到了归化过程中两种语言和文化冲突的现象。归纳起来,如果比较客观地给归化下个定义(或者说是释义),那么应该是:“归化,是在不损害原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全方位信息的前提下,用译语(target language)中标准的和习惯的、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再现信息。”关键是原文信息传真,译语符合标准和习惯。“全方位”信息包括意义、思想内容、感情、修辞、文体、风格、文化及形式,等等。

当然,翻译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译者收到原语信息,进行(信息)解码,分析理解,然后经过换码,重新加工组织,重新编码,再到输出,快的只要数秒,如同声传译;慢的则“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严复语)。然而,不能认为快的就简单,慢的就复杂,无论快慢,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信息的损失或与译语标准、习惯的不符,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所谓“信息传真”和“符合标准、习惯”,都只能也必然是相对的概念,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努力的目标。这个归化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说是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所偏移,结果就是归化不足或归化过度,因人而异的是程度不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向这个平衡点靠拢,尽量减少信息失真,尽量减少阻碍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不利因素。

顺便提一下归化与同化、汉化的区别。在一些文章中,有时表达归化的意思,往往会使用“汉化”或“同化”代替,其实这是误用了这几个词。首先,“同化”一词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中的解释是:“(1)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2)语音上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连在一起说,而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的解释是:“(1)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相近或相同:民族~。(2)语言学上指一个音变得和邻近的音相同或相似。”两者基本相同。从中可以看出同化是指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外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同化融合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人们所谓的汉化是同化的一种表现,即外族的东西被汉族同化,或主动与汉族融合,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佛教是从印度引进的,它经过多年的翻译介绍和官方、民间的推广宣传,才渐渐被汉化。而归化则一个具体动作,原是“入籍”的旧称(《辞海》,同上),“入籍”只是身份的变化,办个手续即可。翻译中的归化也是指具体行为,把一句冗长繁复、结构复杂的外语句子译成通顺清楚的汉语,这就是归化。

2.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影响译文质量、归化程度的直接表层因素。说它是直接因素,是因为翻译活动的客体就是语言,而不可能是别的;说它是表层因素,是与文化背景、时空环境、主体(作者、译者及读者)因素等深层超语言因素相对而言的。实际上,语言与文化等因素本来是不可分的,因为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语言翻译的前提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我们认为,提高翻译质量,做到归化,关键是进行语言之间的比较,弄清语言差异之所在。刘宓庆先生在《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异质性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学系统和句法系统形形色色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异质性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比如以词汇手段表意还是以词的屈折形态表意、以正说式(肯定)还是以反说式(否定)表达,等等;语言的深层异质性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本文拟从词法、句子与语法两个方面论述这些因素与归化的关系。

2.1词法

词法对归化的影响体现在译者炼词程度的深浅上。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词语使用的标准和习惯都了如指掌,才能译出高质量的归化语言,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词语选择的标准就是归化原则在词语层次的具体化,可概括为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八个字。准确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译文词句必须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二是译文词语对事物的描写必须恰如其分,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鲜明指词句表达的内容必须是清晰的,而不是晦涩的、费解的。生动就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表达原意,包括在可能的范围内绝对或相对地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自然就是译文词句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避免生硬牵强和矫揉造作。这几点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当割裂开来,孤立地死搬硬套,要视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如现代汉语在白话文运动之后,逐渐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汉语中喜用四字格词语,体现出一种声音和节奏美感;汉语爱用修饰词,而英语则不太习惯用过多的修饰词,等等。

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1)中文:确立哪些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革命的和科学的观点呢?

英译文:And what truly 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 Marxist concepts should we establish in the light of them?

这是程镇球先生在《读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报告英译文》一文中举的一个例子。他指出,“真正”在报告原文里出现多次,英译文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动摇,有时删去,有时保留。从英文的角度看,一般均以删去为好,并不影响原意。这是因为英语不太习惯用过多的修饰词,特别是反复使用,会完全失去强调的意思,走向反面,好像担心别人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看待,显得defensive,不够理直气壮。Fowler在Modern English Usage中说过,如果一个形容词每次都加上副词,那么去掉副词,单单形容词本身就站不起来了。如果译文里每次都加上truly,那么不加truly,单单用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就显得不那么革命和科学。

程先生的分析十分中肯,这里面其实体现了英语和汉语语言习惯上的差别。我们认为,许多语言中都有类似现象。有些词的使用并不传达任何实际信息,没有实际意义,它们要么是一种表达习惯,要么是出于语法的需要,为了行文的方便而已,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冗余信息”,在翻译时完全可以依据译入语的标准和习惯决定取舍。又如汉语中“问题”、“事业”、“情况”、“现象”、“事情”等词,可以在许多地方出现,随意性很大,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意思,不但日常口语中如此,正式文件里更是如此,绝不可一概照字面死译,很多时候都可以置之不理。如:

他是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拿走的。

He took it away without my knowledge.

在工作中,大家都必须杜绝浪费现象。

We must put an end to waste in our work.

关于利润分配问题,我就说这些。

On profit distribution,that’s all I have got to say.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九五”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

It will be an arduous task in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poverty-stricken people,and in particular to provide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for the rural poor.

这些译文都未按原文字面死译,反而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2)英文:...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 or husband.(Thackeray)

中文译文:……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①。

杨必不愧为翻译大家,原文一个简单的good,被分别译成五个不同的形容词,而且个个与所搭配的名词贴切自然、生动准确,可谓归化译文。如果全部译成一个词“好”,那么未尝不可,但若后面每个词前都加个“好”,则中文显得重复啰唆;如果像原文那样只用一两个,则不像中文。

例(3)英文:There were a few middle-aged and even elderly women in the train,their silver-wiry hair and wrinkled faces,scourged by time and trouble,having almost a grotesque,certainly a pathetic,appearance in such a jaunty situation.(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文译文:游行队伍里的妇女,有几位中年的,甚至还几位快要老了的;她们都饱经风霜,受尽磨难,一头银丝,满脸皱纹,却也夹杂在这种轻快活泼的队伍里,让人觉得,几乎不伦不类,毫无疑问,十分可怜可叹②。

原文使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和分词短语作后置修饰语,错落有致,优美典雅,译笔同样文采斐然,四字词组的运用信手拈来,流畅自然,既生动形象,又准确贴切,毫无堆砌之感,这就是归化。

2.2句子与语法

中西语(主要是汉语与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最显而易见。关于英汉语句法差异的对比研究,许多人已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有人从文化角度和哲学高度对此进行了说明,如申小龙先生在《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1988)一文中提出:“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那么汉语句子的脉络是一种具有逻辑天籁的心理时间流。”他认为,西方语言具有“静中求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非此即彼的“冷静的客观意识”,是一种“法治语言”;中国语言具有“动中写意的人文文化精神”和亦此亦彼的“灵活的主体意识”,是一种“人治语言”。这话有点抽象,稍微具体些说,即西方语言形态丰富,结构严谨,表达规范,规律性强,是外向型、精密型语言;汉语形式活泼,结构灵活,内涵丰富,逻辑性强,是内向型、精炼型语言。两种语言,两种风貌,各具民族特性与思维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哲学观念。可以说,把握好有关语言的外在结构与内部规律,以及它所反映的文化色彩与哲学精神,对做好双语转换,提高翻译质量,既保存原味,又归化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英语句子重形合连接,汉语句子重意合铺排。形合就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如英语句子中常常有and,that,which,where,then,when,who等连接词语,缺少了它们,长句子就站不起来,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确。意合则不靠关联词语,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建立句内和句际的衔接手段,因此,汉语句子较少使用连接词语。英语注重严谨而自然的形式组织结构,表现法基本上依据逻辑-语法规范、主动被动、过去现在等毫不含糊,环扣盘结,错综复杂,反映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风格。汉语是非拼音、非形态语言,不具备形态发生的物质手段,因此,汉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很流散、很疏放的语言,形式机制很弱。汉语重流散,名子短短长长,疏而不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之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等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不为原文外在结构所束缚,译出归化的语言。英译汉时,英语中许多为了语法上的需要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主语、物主代词、连词等,译成汉语时就以汉语的习惯和标准为主加以删减;相反,汉译英时,就应按英语的习惯和规范增加必要的用词。

如:(1)下雨了。 It is raining.

(2)不行。 It won’t do.

(3)是谁呀?是我。 Who is there?It is me.

(4)Her father objected to our romance.I was a foreigner.I had no prospects,and was dependent on my father.

她父亲反对我们相爱。我是外国人,又没有好前途,还要依靠父亲。

(5)They pride themselves on their independence,their right to make up their own minds.

他们为能独立行事,为有权作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自豪。(试比较:他们为他们的独立,为他们的自己的决定权而感到自豪。)

(6)The average American changes his or her job nine or ten times during his or her working life.

普通美国人一生中换九到十次工作。(试比较:普通美国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要换九到十次他或她的工作。)

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1985)中讲到汉语语法欧化的情况时,从《红楼梦》中举例说明汉语中主语之不必要,又从现代的文章中引例说明欧化句法中主语之滥。下面例句(A)是《红楼梦》中的句子,【】中的主语是后加的;例句(B)是冯友兰《新世训》中的句子,【】中的主语是可省而未省的:

(A)【你】咳嗽的才好些,【你】又不吃药了。如今虽是五月里,天气热,【你】到底也该小心些。大清早起,【你】在这个潮地上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歇了。

(B)小孩子作事,完全由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

读一读就能感到汉语中主语少的好处和主语过多的累赘。

英汉语另一个显著的差别是英语修饰语位置比较灵活,汉语修饰语位置比较固定;汉语倾向于前置,英语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更倾向于后置。汉语的前置倾向大大限制了汉语句子的长度,英语的后置可能性则大大便利了英语句子的扩展。当句子扩展为句群(sentence group)时,汉语不能形成环扣套接,必须断句另起,这是汉语句群以流散铺排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而英语在扩展为句群时,则可以形成环扣式套接,不必断句另起,这是英语句群结构以组织严谨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在这种结构下,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的线性链。与此相反,汉语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们以“豁然开朗”之感。因此,对一个现实画面的认识与叙述,可能动用数个行为要素;对这些行为要素的先后排序,显示出英语与汉语思维走向的又一个不同。英语是由近及远,先拉开序幕而后按时间逆推,回忆式地一一补叙;汉语是按时间先后排序,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有条不紊顺序交代,这些情况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十分巨大。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1)中文: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子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后赤壁赋》)

英文:Suddenly a sharp cry was heard which seemed to make the plants tremble.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 echoed it,the wind arose and the water rushed up.I was so saddened and frightened that I could no longer remain ashore.So I went back to the boat,which was sent drifting to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I let it drift till it stopped of its own accord.(Shih Shun Liu,Chinese Classical Prose,1979)

(2)英文:I saw Mr.Smith at the gate of the college at 2 o’clock yesterday afternoon,whom I haven’t met for three years.

中文:昨天下午两点钟,在学院大门口,我看见了三年未会面的史密斯先生。

(3)英文: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d been engaged in the South.

中文:他在南方完成了一项工程建设后,到格鲁吉亚休假,享受高加索的阳光。昨天才从那里坐飞机回来。

但在句子结构的转换中,也会出现归化过度的情况,通常是由忽视原文句子特殊语序造成的。

所谓语序,即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无论在什么语言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句子的成分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若加改变,或者句子不通,或者意义大不一样,或者基本意思不变,但表达的重点、效果不同。我们称句子成分或从(分)句的一般次序为常位,特殊次序为殊位。无论是从修辞学上看还是从语义学上看,语序本身也能传达意义,同一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的若干句子会因为各自语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翻译既然要做到全方位信息“传真”,就不能置这种意义及这种意义的语序于不顾。这种情况在语言形式比较重要的文学作品中较多,或者是修辞手段,或者是为了强调等。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4.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过。(《西湖民间故事》)

比较:湖水立刻又满了起来。/湖中的金牛从此以后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过。

两个状语的提前,一个突出了动作之快,一个强调了动作和状态持续时间之长,语气较正常语序更强。

原译:The lake quickly filled with water.The golden ox never appeared and the lake was never dry.

改译:Quickly,the lake filled with water.From that day on,the golden ox no longer appeared and the lake was no longer dry③.

改译后的译文既照顾了原文的意义,又不十分违背译入语的习惯。

例5.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原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④。

改译: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那就是,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原作从句法上看,实际主语在后,谓语在前,也可说是一种主谓殊位形式;从语义上看,次要意义在前,主要意义在后,前半部分冠冕堂皇,煞有介事,从而读者处于某种严肃的期待之中,而后半部分则无聊浅薄,俗不可耐,结果使读者从期待的高峰跌入谷底,这就是修辞上先扬后抑的突降手法(anticlimax),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汉译原译按汉语正常语序,语气显得较为平淡无奇,原文的味道已难觅其踪;改译后的译文,能较好地全面体现原文的信息,且不违背译入语的行文规范,堪称归化译文。

语言内部的一些因素,本文就上述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个分析只能是很浅的,因为语言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写专论论述。本文只以说明问题为目的,难免挂一漏万。

3.结语

翻译活动本身复杂,连带它的“副产品”—错误也很复杂,受到多方面影响。

前文论述了影响归化的语言方面,目的是为了说明如何把握好翻译中归化的度。

第一,归化不是仅指个别词语,而是对词、句、篇、文体等全面的要求,即在全方位信息传真的基础上,译文应符合译入语标准和习惯。

第二,译者在归化过程中,要避免选用带有浓厚译入语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否则可能使读者对原文信息或原语文化产生不正确的理解或错误的联想。

要保证做到归化,译者选材时必须谨慎,翻译专业材料应当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

第三,译者必须掌握好两种语言,对两种语言各方面的差异心中有数。

第四,在一般性语言的使用上,注意保留洋味,去除洋腔。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杨必译.名利场.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

③王东风.章于炎,著.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④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1]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

[2]柯平.释义、归化和回译[J].中国翻译,1993(1).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岐路[J].现代外语,1987(2).

[4]王东风,章于炎.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刘宓庆.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1992(1).

[6]程镇球.读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报告英译文[J].翻译通讯,1983(7).

[7]申小龙.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J].读书,1988(2).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姜秋霞,张柏然.是等值还是再创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4).

猜你喜欢
归化翻译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