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丽
“做中学”作为世界科学家的一个联合行动,自2000年引进中国以来,在教育界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做中学”的宗旨是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让所有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进而变革幼儿园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全民科学素养,为2l世纪的中国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让孩子学科学和知识,首先要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科学启蒙的关键。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做中学”就是重视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目的不是让孩子们将来都当上科学家,或者一定要以科学为自己的职业,而是让他们以科学的思维方式面对未来的人生。
1. 激发探究欲望,让孩子想学
幼儿主动探索的前提是教师发现、支持、扩展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教师要找出孩子们感兴趣的、有利于发现某种关系的主题,帮助孩子把探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设计数学课《排序》时,想到《米奇妙妙屋》是孩子们最近热衷看的动画片之一,尤其是米奇遇到难题喊“土豆”出示妙妙工具的情节,经常为孩子们在生活中所用。在一次偶然观看《米奇妙妙屋》的过程中,孩子们兴奋地与动画片中的米奇共同体验营救步步小鸡的情境,他们与米奇一起喊着奇妙的咒语“小小大”及“大大小”,给了我设计本次活动的灵感。考虑到单纯的通过数字和形状未必能使幼儿了解和发现排序的规律,所以就以此动画片为切入点,让游戏情景贯穿活动的始终,生成此次数学活动。果然,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被卡通的情节所吸引,马上就融入探究排序规律的情境中。
2. 亲历探究过程,让孩子爱学
人类进入21世纪,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类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知识爆炸”已不是新名词,没有人能依靠正规教育机构中学习的知识受用终生。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幼儿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授之以渔”是教育的真谛。现在的教育对小孩子这方面的要求太低,孩子不是科学知识差,而是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别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填鸭式教育。“学会学习”是世界教科文提出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幼儿园需要培养孩子学会“学科学、做科学”,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探索周围的世界。
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样在《排序》教学中,我先借助动画片让幼儿初步感知按规律排序,然后通过观察课件彩色树上树叶的排列,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幼儿将发现的排列规律,以短句的形式表述出来。遇到困难时,再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比如树叶里有“红色的大树叶”、“黄色的小树叶”,可是在表述时,不但拗口,而且啰唆拖沓,于是我引导幼儿:“大的红树叶(说一个字,伸出一个手指),这么长,要五个字呢,说起来太麻烦了,我们来给它起个简单方便的名字,就两个字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里要把大小、颜色都说出来!”孩子们相互讨论、交流,最后一致认为:“就叫‘大红’吧!”举一反三,他们马上给“黄色的小树叶”取名为“小黄”。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孩子们自己观察探索了彩色树上树叶的不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继续学习的欲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爱上了学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好学
孩子学科学,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参与做科学的过程,因此,探索操作的材料就有重要的作用。《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材料的提供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操作的条件和可能。在“做中学”课程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吸引幼儿参与、逐渐实现目标的关键。教师有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单纯的材料投放,忽视其教育意义,这就会失去材料的价值,教师应当将教育目标融合在环境中,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并注意材料的易取性。
如在《排序》这次数学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操作《铺路》,我在情境中鼓励幼儿以“接着排“和“创造排“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排序经验,其中“接着排”是要求幼儿根据之前铺好的路寻找和发现排列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接着排”下去;而“创造排”则是一条空白的路,让幼儿根据自己创造设想的规律进行铺路。在设计幼儿操作材料时,我根据中班幼儿特点,从铺路的空间安排上,为幼儿准备横纵两条路,供幼儿自主选择。为方便幼儿纠错、修改和再创造,我把操作材料进行塑封,然后在上面贴上双面胶,操作圆片则用彩色泡沫纸来做,这样圆片既容易被粘贴又容易被剥离,而且不会损坏,体现了材料的易取性和再操作性。
当然,除了教学活动外,在日常的活动中,我还经常和孩子一起参与收集材料和操作材料,有时在对材料的改造中,还让孩子学会创造,如用易拉罐制作的高跷、用纸板制作的飞盘、雪碧瓶制作的天平秤、牛奶盒制作的风火轮,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汽车等,孩子从中体会到简单的材料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乐于发现、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做科学。让孩子深切地意识到,学会珍惜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热爱科学,喜欢科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探索问题。我曾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教室里很多的人,也很嘈杂,其中有一个孩子却旁若无人地在认真观察什么,他专心致志的样子吸引了我,我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在看蚂蚁吃东西呢!”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充满想象力和求知欲,会使他们专注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做他们认为开心的事。推广“做中学”,就是希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科学精神,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并不只是希望一味培养了不起的创新人才、奇才什么的,这样反而会压制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教师应学会“易地而处,易位而思”,和孩子们共同创造可供选择的环境,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充分自主地选择、操作、探索、发现、获得,从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和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真正体现每个幼儿的能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