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各种困难与挫折,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健康成长 中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制胜法宝,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质。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突出,教育界与社会舆论呼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每个老师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教师认为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中学生有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一味批评、责骂,有的甚至当众点名,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教师应倾注真爱,促进内化,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比较孤僻,心理变得比较脆弱,引起不正常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关注哪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活动、不爱与人交往的同学,多给他们提供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多发挥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努力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的愉悦。创造最佳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心理。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的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劳技课、学校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编办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制作“心理专题”手抄报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同时,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加强阅读后的内化教育。
三、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辅导,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形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
四、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各方面进行测试,成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
五、优化心理疏导
能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如心理偏差、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有效治疗。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但由于不适当家教方式的误导、传统教育模式和不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导致许多学生片面发展,并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面对新的挑战。老师同时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一定要撑起一把雨伞,陪他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必须引导每个学生走上健康快乐向上的人生之路,这样一定会从中探到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大陆”。
六、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涉及学生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遵循保密、真实、客观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
七、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很难相信没有健康心理、不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老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总之,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十分密切,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J].红蕾·教育文摘,2011.(6).
[2]郑晓江.生命忧思录——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梁超雄.思想教育“沟通”刍议[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