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破解城乡初中优质教育发展不公平的思考

2015-09-10 07:22田平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5年3期
关键词:印江县城城乡

田平

201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署名文章,反映出了“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社会现象。文章中还列举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过去10年以来,北大来自农村的生源由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

又据《重庆晚报》2011年8月6日报道:“研究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滑落”。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再看我国人口结构情况。以2012年为例,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4.3%。按此比例,全国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例大约为6:4。依此类推,从理论上来说,农村学子与城市学子进入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学府的比例,应该接近6:4,但实际却大致为1:9。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农村学子难以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笔者认为,应该从我国的高中教育、初中教育中去寻找答案。当前,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学子,主要来源于省市一级的重点高中,而省市一级重点高中的生源,又主要来自于办学质量较好的初中。教学质量较好的初中,近些年来,主要集中到了县城,或者城市的中心地带。据统计,近些年来,县城所在地区的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农村初中;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城市边缘学校。

2006年,我国政府把教育公平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为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效果来看,虽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与县城学校相比,教学质量的差距,反而有越拉越大的趋势。

以贵州省印江县为例。印江县共有21所初级中学,其中5所分布在县城,16所分布在农村。2012年全县初三毕业学生数为6100人,其中县城学校为1848人,农村学校为4252人,城乡比约为3:7。2013年全县毕业班人数为6898人,城乡比为1747:5151,近似3:7。2012年和2013年中考成绩(不含体育分)540分以上总人数,即大致达到铜仁市重点高中——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录取线的总人数,城乡比大致为7: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30%的县城初中学生,占据了70%的高分段;70%的农村初中学生,仅占30%的高分段。上述数据说明:城乡之间的初中学校,教学质量差距大,发展严重不均衡。

李克强总理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鉴于当前城乡初中教育质量差距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否则,长此以往,教育不公必然引发其他领域的不公平,使城里人和乡下人,无形中形成两个新的对立的阶层,诱发新的社会矛盾。

印江是一个典型的“三不沿”的落后农业县,2012年全县总人口4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比大约为1:9。导致印江县农村人口偏多,在农村上初中的学生多,基数大。如果印江县的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上不去,那么大量的农民子女升入重点高中的通道将会受阻;进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机会将十分渺茫。

教育公平的内涵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效果公平。其核心是效果公平。即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机会。但近些年来,就各地城乡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情况来看,农村学校犹如乌龟爬行,县城学校犹如野兔奔跑,差距越拉越大,不公平现象越来越突出。

造成城乡初中学校教育质量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主要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要破解城乡初中优质教育发展不公平问题,关键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转移的主要群体,一类是新富起来的一族,另一类则是城市所需要的农村精英人士。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学校优质师资不断涌向城市,致使农村地区人才越来越匮乏,农村教育的土壤越来越贫瘠。日积月累,城乡初中教育出现了新的“马太效应”: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古人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笔者认为,一所学校的好坏,关键因素在人,在于优质师资的多少,要使城乡初中教育质量得到均衡发展,可以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确保城乡学校高质量的师资得到均衡配置;可以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确保农村学校有一批人才。具体而言:

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城乡初中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鉴贵州“十二五”教育规划方案,逐步调整学校布局,用十至二十年时间,在县内实现“初中进城,小学到乡。”因为,有城乡,就会有差别,有差别就会有差距。既然如此,只要把初中学校逐步撤并至县城,教师、学生都进城,就会消除学校之间的地区差异,没有了城乡差别,人才的恶性流失,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抑制,优质师资的均衡配置则不再是难题。

以印江县为例。从2011年至2013年,印江县初中学生总人数,均在20000~22000之间。同样,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全县的出生人口,均为4000人左右,由此可推知,大约10年后,印江县每年的初中学生,均会保持在11000~13000左右。届时,印江县只需要七所能容纳2000人的学校,就可以解决全县学子上初中的问题。

从短期来看,要破解城乡初中优质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问题,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

一是整合现有的农村学校,通过兼并、重组,把现有的农村学校,压缩为几个学区。陶行知先生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在现实中,各地的农村中学,数量虽多,但能够把学校办好的校长,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振兴农村初中,首先要选拔出好的校长。然而要选拔出大量的优秀校长,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通过推行集团化办学,压缩学校数量,教育部门就可在全县,或者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千里挑一地选拔那些曾经在校长岗位上取得过突出成绩的名校长。这样一来,新组建的学区,在名校长的引领下,必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整体提升。其次,学校通过重组,学区内的教师,很容易得到流动;原有各校稀有的优秀教师,很容易得到共享。这种做法,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教师轮岗”的精神得到了落实。

二是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使农村学校能汇聚人才、引进人才。农村难以留住优秀教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要留住人才,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让人才愿意留在农村。比如,实施“农村特优教师安居工程”,让优秀教师,只要在农村服务到一定的年限,就可在县城购买到价廉质优的住房;让县城反调到农村的特优教师,三至五年后,在县城也可买到特价房。其二,实施“农村特优教师特殊津贴”。政府可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重奖农村特别优秀的教师。这种奖励,面不必太大,但标准要高,这样才有吸引力。其三,实施农村特优教师车辆购置补贴和燃油补助制度。农村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出行难,通过对特殊人才实施购车补贴和燃油补助,切实解决出行难问题,让农村学校多了一个留住人才的砝码。农村初中如果拥有了一批特殊人才,必将对推动城乡高质量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对校长、教师全面推行质量目标管理,让每一位初中校长、教师都有质量目标,质量意识。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因为前些年教育部做出了不准用教学成绩评价教师、学校的规定,由于理解上的差异,一度导致不少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和教师)没有了质量意识,更没有了质量追求。上级期待推行素质教育,可大量农村学校,办的教育既不是素质教育,也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不伦不类的畸形教育。因为没有了质量要求,加之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机制,自从减负政策推行后,教育好搞了,校长好当了!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的代名词。由于来自家长的压力比县城学校小得多,农村教育受到的负面影响自然比城市大得多。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的大滑坡。要根治这一问题,让城乡的初中学生都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主管部门应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对学校、教师提出一定的质量要求。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印江县刀坝中学)

猜你喜欢
印江县城城乡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县城买房:未完成的城市化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书法为媒 打响品牌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