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富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空间。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发现、成功和欢乐,让教学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三维课标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1.认真做好“教学五认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还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力争做到讲课精彩、简明扼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必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抓好学生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工作,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常抓不懈
上好课,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进行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衔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新课改就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兴趣,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地学,系统地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个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注重学法指导
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建构的指导,帮助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会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例如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我注重帮助学生将整个古代历史分作六个大的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再将每个时期的政权更替及主要政权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成就、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理解把握,这有助于学生将繁杂的史实系统化、条理化。
除此之外,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同样必要。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最初,可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划出文中的关键字词,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历史与社会史料、历史与社会名人传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6.创新作业设计
传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现”,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是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喜欢手工、绘画型作业,等等。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在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多次尝试了选择部分配套作业本上的练习,同时补充一些开放性、趣味性作业,作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让学生当堂出一期纪念司马迁的剪报;当堂出一期关于某些内容的报道。如中共一大报道,写一篇纪念李大钊的悼文等;写一段模拟当时人物对白或历史的小剧本,如当堂写小剧本《杯酒释兵权》;课堂小辩论,如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一封书信,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都——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实践证明,这些类型的作业大受学生欢迎,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提高了学生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教师应灵活机动,对作业有机选择和设计,减少那些机械的、重复的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作业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
7.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既有经验和心理反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研究社会和探究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热情与愿望,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潜能。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人,但他们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成长发展的规律,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课堂教学设计追随学生的思维逻辑、生活习惯、知识经验、内心需要和兴趣等,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非常亲切,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参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社会知识穿插其中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