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萍
著名历史学家苏寿桐先生在论及历史功能和国情教育时说:“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其次它还有资政的功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功能,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等,对国民素质有极大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健康人格、合作意识、关心他人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新的历史课标体现了新的社会需求,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新课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贯彻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如何深入挖掘教材和恰当的选取史料以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素养,是当下历史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教育的开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课堂上才能自由交流、彼此尊重,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轻轻松松地参与教学活动。作为二者关系的主导方,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其次,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内容要转化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依靠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材内容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又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要求编写的。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而教育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导致某些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大量情感因素。
例如教学必修一《十月革命》,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我引导学生以简练的语言讲述革命过程,并概括归纳“列宁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展现了其哪些政治智慧”。本环节教学意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破解历史事件的必然与偶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并感知列宁的政治智慧。
二、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大量素材,教师可充分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让学生仿佛亲身经历当时的事。例如,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我通过课件展示毛泽东、马克思及普京的有关评价,引导学生在众说纷纭的赞誉和诋毁中,保持独立理性的价值判断。
三、开展辩论,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
辩论是掌握历史知识,培养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倾听与历史相关的音乐、仿造历史文物、组织诗歌朗诵等后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辨别是非,掌握真理,轻松学习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的情感。例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教材中有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的内容。对于此行为,学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引导他们辩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所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辩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由此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四、增强语言感染性,向学生进行情感展示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需要教师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只有教师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才有可能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讲述力求声情并茂、神态感人。例如当讲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时绘声绘色,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讲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作抵抗时痛心疾首、拍案而起等。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以身作则,善于调控自己的榜样行为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
总之,历史教学如果脱离情感的智慧就变得空虚,为了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感、价值观相结合。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将得到完善与升华。学生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同时,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史为鉴”、“学史明智”的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