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摘 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 用活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做完全理想的,它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纵观当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理念,这不仅结合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做法。
一、“用实”教材——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验。”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3“比赛场次”时,因为学生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所以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置换,以班上坐着的学生为直观素材,一列为一组,坐着的学生有8列,正好8组,每组选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多少场?这个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和教材呈现的问题是一致的,只是参赛队由4个队变成8个队,看似复杂了,不过由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不但能沟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然后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首先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上台,先上来两名同学,让学生判断有几场比赛?第三、第四……第八个上台呢?紧接着,我以问题情境为契机,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每一个同学所处的位置看做一个点,用两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名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那么线段图的模型就凸显了。如下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后,会用列表或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巧妙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有序数图的方法。笔者通过置换教材内容,就是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进而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有活动的体验,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用活”教材——变静为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数学课堂,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用活教材,力求改变教材的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探究实践课。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时,我没有先从意义入手,而是课前让学生到身边的商场或超市里,搜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至少3个,多则不限,然后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当时,课堂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有素材抢着说。趁学生兴致浓,我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不管你们的信息来自何处,在它的后面有名(单位)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然后,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和小数,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揭示出“百分数”的意义。再通过比较揭示出“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收集信息的环节,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迄今为止,现在没有一位学生在应用“百分数”时后面带单位,并且,我认为教学这节内容,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而且搜集到了不少富有时代特征的鲜活信息,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了学生求知过程由静变动意识。
三、“用好”教材——更新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每册教材都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四个知识领域中,并在新增的“数学广角”里,通过简单实例和有趣的数学问题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不能把它上成“奥数课”或“综合实践课”,更不能一味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这就需要广大数学教师更新观念。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和理解编写意图,把握目标要求,注意渗透化归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教学重心要放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上,运用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中建构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逆向思维,系统地建构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策略体系。理解植树类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数楼梯、锯木头、钟打点等类似的实例。
总之,新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呼唤现代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和思维模式,从传统的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教。因此,现代教师只有真正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实、用活用新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本文系2013年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教学参考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研究》课题成果之一,立项编号:13ZY037;和2013年遵义师范学院教研课题《提升小教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