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
摘 要: 在目前新课程理念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殊年龄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传统追求教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已开始被淘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变自身思想,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科学地发展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上所有观点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支撑,下面,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对策进行探讨。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前提,转变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影响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前提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变教学思路。
首先是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只是追求课本教材内容的完成,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思维,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以课本教材为中心能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起到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转变教学思路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其次是教学策略,传统教学策略以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考试内容大多为造句、古诗文默写、基础写作等,这样的应试教学策略很难从实际出发,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起到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积累”与“情感”。尤其对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所以,转变教学思路时要对教学策略进行改变,注重学生语文感情养成,阅读及朗读能力养成,语文知识积累能力的养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是师生关系。由于小学生心理及生理刚刚开始发育,因此行为受主观意识的影响成分较多,再加上儿童天生好动,很多小学课堂中,教师都用严格要求维持课堂秩序,这也是为何传统基础教育中,教师一直作为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虽然这样的方法对课堂秩序起到良好作用,但教师本位的态度却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影响,这种畏惧心理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养成。所以,必须改善传统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平等的气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主要目标,以多样性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为支撑,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一)教材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对教案及教材进行参考,从而设计课程安排,这种固定化的模式使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如阅读课。通常都是教师示范朗读,其次对名词进行解释,再次让学生默读,最后由学生朗读。这种程式化的方法虽然方便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无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无法满足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化需求。另外,教师利用传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难免在一些小环节上出现疏漏,所以,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规划
由于学前教育经历及个人智力发育水平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化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抛弃传统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规划适用学生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实践。笔者建议,根据不同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如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将所选文章的精华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不仅激发学生的情感,还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外,由于小学生行为及思想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成分较多,因此教学内容规划要以学生的思维特征为依据,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兴趣,在不违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这样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强化主动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法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却在很多方面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并且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多样化教学对策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新课程理念为前提,转变教学观念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两点对策,希望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后续理念研究起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张红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2013(01).
[2]李黛微.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J].科教文汇,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