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昱
这一次,《红岩春秋》的封面报道,再次确定为关注“重庆大轰炸”。
对于很多杂志来说,如果把“重庆大轰炸”看做一个选题,这是一个“老选题”,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党史刊物来说,题材一点不老;如果把它看成一个话题,而对于当下这个时代来说, 这个话题一点都不过时。
是的,“重庆大轰炸”,对于今天我等后生,它在很多时候,成为了选题与话题;而在70多年前,那确是狼烟四起、生死一线的活生生的现实。
写此文时,我又专门翻了词典,查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想,如果仅仅是围观,远观,那终究是自外向内的。本期,我们选编了一组大轰炸受害者、经历者的访问文章,我们希望自内向外,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两年前,在美国访问二战博物馆时,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说:没有彻底清算,就没有永久和平。
时间从未回头,“重庆大轰炸”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是,当年的侵略方态度在反复,因而清算没结束。
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今年就会来到的大阅兵,是我们中华民族回首过去,呈现当下,展望未来的上好方式。据说,大阅兵将力图表达三个方面的主题:表达抗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回溯我们在二战中应有的地位;表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体现出的中流砥柱作用;表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给中国人民的巨大支持。
晚清时候,出现了“感同深受”这个词语,而早在西汉,便有了“设身处地”的表达。“重庆大轰炸”,一个时代的背影;而大阅兵,会是一个新时代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