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斌
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则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凸显其重要性。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责任重大,也义无反顾,乃事业之崇高。
《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而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下面我就如何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思考。
1.故事激趣,明理悟道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受到启发。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可谓独具匠心,充分体现情境性、趣味性,每一课都编排许多小故事,穿插许多小资料、小新闻。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开展“小小故事会”或“新闻发布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巩固内化道德知识,从而明理悟道。
2.显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地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主角。课堂是学生的,自由而且快乐,学生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发挥。
3.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与社会》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与社会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4.补充课外知识
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时,教师用“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5.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学习
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明白深刻的道理。
6.对搞好教学设计的要求
6.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提供的内容和要求及其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前后联系。三个要素:教材提供的内容(全而简);教材的要求(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教材的体系)。
6.2学情分析
分析所教班级学习本教材的起始状况,最好从三维(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
主要做到:讲清楚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尽可能地从“三维”角度分析;多角度,尽量做到详尽。
6.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分析,特别是学生的情况分析确定,力求体现“三维”要求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实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注意: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
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相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以上确定的是“发展什么”的问题。)
注意:这一部分还要写出教学重、难点,并写出为什么确定此为重难点。
7.关于学习评价
7.1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7.2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7.3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7.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8.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依赖儿童的生活,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