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完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5-09-10 07:22单满文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品德交流儿童

单满文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针对这种想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有的学生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4.让学生通过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中,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和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订周密计划,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

怎样设计良好的课堂提问呢?首先是精,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避免诸如:你们懂不懂啊、会不会啊、有没有问题啊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次是时机要恰当,要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重点之处、知识的转折和发展之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之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设计好有效的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6.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与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结论:“该怎么做”,而应学生亲自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

7.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8.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猜你喜欢
品德交流儿童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