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超越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发展的关系

2015-09-10 07:22:44叶彦岑
考试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叶彦岑

摘 要: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越性的特征,从文化的开放性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大众文化具有同质同向的特点,因此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文化 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势显示出大众文化的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超越性是由自身的开放性决定的。

一、大众文化的超越性

大众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大众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甚至主宰人们的精神世界。大众文化的超越性是指其文化生命的延续,大众文化的超越性是由大众文化的开放性决定的。

文化的超越性是指在文化延伸过程中,自身原有的文化元素与不断与其他的文化迁移出来的元素结合,逐步完善延伸其文化系统,使后者不断地超越前者,使其文化生命得到延续。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占有市场,使精英文化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使精英文化被挤到边缘地位,正是由大众文化具有超越性的特点决定的。如果仅仅看到大众文化无深度、平面化、庸俗化的一面,就无法解释大众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成为经济发展驱动轮之一的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

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在于它的社会人道主义原则。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生活在压力、焦虑、烦恼、恐惧不断加剧的环境中,精英文化的深层价值使许多身心疲惫的人们望而却步、不愿问津,高雅文化给人们思想灵魂的洗涤与震撼是终生难以磨灭的,但毕竟是由知识精英掌握的文化领域。由于精英文化长期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及艰涩难懂,普通大众是没有能力和时间慢慢享受的。“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最后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是几乎不可能避免的”[1]。人们希望的不是静观领悟深刻的道理,而是在动态的视觉中轻松获得娱乐与感悟,也就是说,人们希望通过轻松不费力的途径获得文化享受。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正是这样一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传播途径,使它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大众文化的超越性体现了它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在于它的愉悦性和提升功能。大众文化给予大众的是狂欢与陶醉,之后仍会有一种精神和文化的提升。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商业、电影、时装、电视、文学、广告、旅游、网络等形式迅速占领人们的视野。在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里,没有人可以离开大众文化而生活得自在,因为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像空气,离开它就像生活在没有空气的环境,无法呼吸和生存一样。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渴望从文化消费中寻求到感官的快感,以调解和减轻公共生活的压力。渴望快乐是人们永恒的愿望,大众文化正好反映了真实的人性,抒发了大众日常的喜怒哀乐,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迎合了大众的渴望被理解心理需求,因而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大众文化够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能感受到愉快。“电视节目中不存在难度不等的符号序列,无需辨认必须首先学会的复杂符号”[2]。大众文化如流行音乐、电视等遍及千家万户,使文盲和幼童都能看得懂和欣赏,因此,大众文化使大众在文化消费上人人平等,因此获得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在于其自由性。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丰富多样,它既吸收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表达方式,又打破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单一与晦涩。大众文化使大众直接参与文化活动,使人思想得到解放,思维和智慧得到开启。大众在自由的游戏中具有消解传统、批判权威的哲学意义。高雅文化的抽象理性和权威性使其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僵硬性和强制性,大众文化则打破僵硬性和强制性,由此带来内容的体贴性和传播方式的灵活性。约翰费斯克认为:“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会是大众的。”[3]大众文化因为商业目的而要寻找与大众的切入点,就要不断地调整内容与传播方式,显示生机勃勃的灵活性与自由性。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播音员、歌星、影星、作家都改变过往居高临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作风,走向大众,与大众交流、沟通,频频会面,激发大众参与的热情。大众文化的自由性,使其在商业社会中获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在于它的开放性。如果大众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必然融会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并且一定以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为养料,文化的延伸迁移是文化发展的普遍特征。大众文化以高雅文化、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整合的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听觉、视觉为感知的大众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大众文化因此蓬勃发展起来。“高雅/粗俗的种种区别自身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定位于一种混合、横断的文化之内”[4]。大众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吸收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因子,从而创造出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化产品,如迪士尼的动画片《狮子王》,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动物版,出于商业性的目的,迪士尼公司在《狮子王》播出后制作了《狮子王》系列片,全部都是吸收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里的优秀因子而制作的。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在于其兼收并蓄的大容纳性形成的开放品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在于其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的人类行为,人不但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改造世界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满足于现实,拘泥于现实,更不是要把现实的社会和现实人们再复制、再摹写出来,简单而重复地维护社会现状,保守现存的思想水平与认识能力。而是要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存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5]。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是由人们的时间需要决定的,实践活动的常新,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具有超越的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由世界的无限发展决定。世界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跟得上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为了维护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掌握解决未来的知识与规律。商品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大众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形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然担负解释和预见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能只解释过去,只解释现在,必然与世界无限发展的趋势同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决定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是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是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同向的,不可能离开这个大文化趋势和背景而独立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与大众文化的未来不一致,便会失去超越性的功能,只有现有价值而没有未来价值的任何学科都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在商品经济为社会主要经济形式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超越性的实现是不可能与大众文化的超越性截然分开的。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超越性的理想主义教育。教育如果不能使人们超越现有水平,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教育是帮助人们不断追求未来、不断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解决现有的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超越式地解决。超出事情和认识的现有水平,使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升华,把人们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引导、提升到更高的程度,为实现人类未来理想的社会服务。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追求的精神需求,无论是文化内容还是文化形式,都要符合社会的真善美的发展趋势,才能被保存和流传下去,否则都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般的瞬间即逝现象。大众文化能够被欣赏和保存下来的,都是符合真善美的理想主义部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大众文化的理想主义是同质同向的,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为过去、现、为现在所决定,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来所决定,即为超越现实目标所决定”[6]。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想政治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主义色彩,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得以在现实中存在和发展。

三、大众文化的超越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超越性所相成的互动性发展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代表的是主流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必须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担负着使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任务,为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文化创造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拒绝大众文化进入课堂,有利于发展积极的健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信息化、商品化时代适应大众文化品位的形式多样化、源头多元化、主体平民化的文化形态,是适应大众文化娱乐、休闲的文化形态,难免会出现唯市场为原则、低级、庸俗、过于追求时尚、强调人的最原始物欲的文化作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文化,建设性地、批判性地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让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满足大众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指导大众文化的发展,让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满足大众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指导大众文化的超越性。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认同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并且包含大众文化的超越性。大众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决定,意味着大众文化对于我国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目前工业化水平、商品经济水平和意识都比较薄弱,小生产意识和非商品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大量的宣扬市场意识、现代化意识的作品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弘扬开拓精神和先进道德的大众文化文化作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超越性功能的实现以大众文化的超越性为依托,有利于思想道德教学实效的提高。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拒绝在形式和内容借鉴、引进大众文化的优秀元素,不利于实现文化和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担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功能,从大学文化立场上看,坚持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立场是不容置疑和否定的。但在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娱乐的今天,大众文化已经不可抗拒地弥漫在校园中,成为大学生娱乐的主要文化形式,高雅、主流、权威的主流文化在大学文化殿堂将面临大众文化的挑战,但最终的结果是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以高雅、权威的姿态接纳大众文化,使大学文化殿堂依然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气息,但不拒绝大众文化的活泼气息,使大学文化显示出时代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不拒绝大众文化,才能使其显示出时代的生气,并与大众文化和谐发展,互相借鉴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进大众文化合理内核的构建。大众文化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大众文化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文化制作商会生产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等方面内容的产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生意义、民族精神、公共道德等被淡化。大众文化必须摈弃糟粕,显示出时代性和先进性,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进行合理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的是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构建依赖接受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体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借鉴大众文化的因素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1.

[3]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36.

[4][英]特瑞·伊格尔顿.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5.

[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6:63-65.

[6]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三联书店,1999:50.

[7]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8.

[9]黄会林.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英]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7.

本文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项目《大众文化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探讨》部分科研成果,课题编号为:SK20101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黑龙江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