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涛
摘 要: 地图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地图的载体多为纸张,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电子地图等多种载体。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时效性、教育性、多样性。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合理、灵活应用地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地图教学 有效性
地图被称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修一内容标准对地图教学有如下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等。那么,如何正确、高效地利用地图教学呢?
一、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1.注意图名。
教材中的地图一般都有图名,大多的考试题也有图名。但是,如果学生不养成看图名的习惯就会走冤枉路,甚至答错题。如下图:
如果不读清楚图名的话就很难知道图中反应的现象是产业转移,更不容易得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培养学生找图名的习惯,只有养成习惯在以后的阅读和考试中才会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2.阅读图例。
按地图内容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前者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后者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有些地图的图例比较固定和常见,如行政区的界限、居民点、地形、水文、矿产等。这些图例学生应该在日常阅读地图过程中识记和熟练,为日后的学习节省时间。有些人文地图的图例多且不常见,读图之前,先把图例中的地图符号和注记的意义弄清楚,对于正确、快速理解地图内容有很大帮助。
3.比例尺和指向标。
表示实地范围大小相同的地图,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小比例尺越小。在教学中老师有时候需要选用比例尺大点的图,有时候却需要用到比例尺小的图,有时候还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节中,讲到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区位条件时,课本上只有珠江三角洲的局部图,而后面提到的“靠近东南亚;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老师通过补充范围更大的地图(亚洲东部),包括南岭的位置示意图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指向标涉及内容较少,大多地图也不用考虑指向标,但是地图方向不清楚也会造成很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方向感很差,一直把“东南西北”搞不清楚,有很多学生连当地的方向也弄不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次地图教学和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在此基础上,再教会学生通过经纬网、经纬度(相对位置)、有指向标的地图判断方向,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选取或合理组合图表。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合理选取或组合图表,往往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多下工夫,研究学生的特点,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课本上的图表教师不能只是照搬,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对这些图表进行加工,让它们为教学更好地服务。例如:在讲解地球大气具有保温作用时可以组合这样一组图片出来。
同时展示这一组图片,让学生对比。通过对比很容易得出月球在白天因为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温度升的很高;晚上因为没有大气逆辐射,温度会降得很低。这样处理的话,学生不用一会想地球的受热过程,一会又去想月球的受热过程,不仅降低难度而且记忆深刻。
又如讲到亚欧大陆气候类型时,可以组合出下面一组图片。以往中间用的都是理想大陆图,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对号入座,因为理想大陆图太过抽象,不容易将气候类型对应到具体的区域。通过组合后的地图学生学起来快,使理论和实际联系了起来,感觉地理就在身边。
2.有效挖掘地图信息。
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大、直观。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深挖其中的信息,借助地图说明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地图信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遇到和地图相关的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准确地从图中获取信息。
例如在讲“田纳西河流域夏秋少雨,冬春多雨”时,按课本描述“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两者好像是矛盾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美国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田纳西河的位置关系?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考虑夏季风和冬季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最后不难得出结论:由于田纳西河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冬春季节来自北冰洋的西北风遇到山脉阻挡,出现降水,使得冬春季节降水比夏秋季节多。
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思考我国新疆西北部和日本的西部冬季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学生借助地图得出结论:新疆西北部有一些山口,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可以接受来自大西洋的少量水汽,并形成降水。日本西部地区冬季偏北风经过日本海带来暖湿气流,并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