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摘 要: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中职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和未来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一个案例入手,分析了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关键词: 中职生 人际交往 现状分析
加德纳教授的《思维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于1983年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这一概念。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共有九种智能和思维方式[1]: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在这九种智能中的人际交往智能是有效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形成的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与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人际交往能力针对中职学生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案例呈现
2012年单招1班,一个团结拼搏的班集体,全班有男生34名,女生9名。2014年9月金秋,学校举办校运会。这是学校第八届运动会,但对我班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在中职阶段的最后一届运动会,意义非凡。为了学习生涯无遗憾,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参加。而且大家都想挑战有难度的项目,如:1500m,因为这既是自我挑战,又可以为班级总分作出巨大贡献,它是翻倍得分项目。
女生谢和邵在开学就相约要一起报名参加1500m;男生汤与同校的挚友也约好要一起参赛;上一届1500m冠军男生王毋庸置疑是必战选手,因此,四人都报名了。负责报名工作的班长急了,因为每个项目只允许三人参加。王必战,剩下三人如何选择呢?同是男生的班长肯定支持男生参赛,而且班长认为女生邵平时缺乏锻炼,因此,他对邵说:“你放弃吧,你跑不快的。参加了可能也得不了奖。”邵生气了。谢看好友受委屈,也决定不参赛。连锁反应,女生为女生打抱不平,集体不参赛。
中午午自习,当我走进教室,女生代表气鼓鼓地向我宣布了她们的集体决定。认为女生无理取闹的我,立马就火了,在班里训斥了女生。课后,女生集体向我讲明了源尾,我慢慢平静下来,思考其中的是非对错及应对方案。
我听取了邵、谢、汤和班长的解释后,觉得歧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无憾学习生涯,都是为了为集体争光,都是为了友谊。谁都没错,那让谁退出呢?
突然我想到此案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男生王。我详细地向王解释了其他人的想法及他们之间的冲突。王说:“老师,那我退出吧,我改报800m。”
至此,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矛盾也平息。
二、案例分析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有偏颇。
一些学生考虑问题多从自身角度出发,重视个体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案例中,女生谢与邵为了彼此的友谊要一起参赛,男生汤也为了与挚友的友谊要参赛,当三人产生冲突时,谁也不愿先退出比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友谊是最珍贵的,却忽视这伤害到集体的利益。
人是群居动物,不管是现在在校,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总是要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这两者产生冲突时,学生应该学会的是为大爱舍小爱,从全局出发,权衡利弊,以集体利益为重,让受损程度降到最低。
(二)中职生人际交往存在狭隘性。
学生中小团体意识较强,男生帮男生,女生帮女生,好朋友互相帮助,忽视其他同学。当邵、谢和汤产生冲突时,同是男生的班长选择帮助男生;当女生邵受委屈时,女生谢跟她站在同一战线,随之,全体女生团结在一起抗议男生的做法。
任何班级内部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班级内的小团体,这是班内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联系较紧密的非正式团体。我们需要团体,因为我们遇到困境时,团体里的朋友会给予我们帮助。但是小团体如果排斥圈外人,和班级的整体利益背道而驰,这样的小团体就会给班级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中职生人际交往知识技巧缺乏。
中职学生正处于16~18岁的花季年华,因年少所以轻狂。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会直截了当,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案例中,班长在考虑让谁参赛时,他认为女生邵平时缺乏锻炼,获奖希望渺茫,他认为让邵退出比赛是最合适的。可是他却选择了一种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方式告诉女生邵这一决定,班长的做法是欠缺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表现。
人际交往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相处,是指要在与人交往时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才会建立和谐和长久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正如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往,才会在出现分歧和矛盾时,化干戈为玉帛,双方的友谊才会长盛不衰。
(四)中职生重视友谊,有为集体争光的意识。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对友情的需求异常强烈。在本案例中,女生邵与女生谢因为深厚的友谊想要一起参赛;男生汤与同校挚友之间有浓浓的友谊,所以相约一起参赛。可以说,他们参加1500m是因为友谊的原因。当然,同时,因为1500m是翻倍得分项目,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比赛项目,这样可以为集体多争得分数,这说明他们有强烈地为集体争光的意识。
案例中的学生王是具有集体意识的典型代表。照常理,他最能为集体得分,最应该参加比赛,但是最终他从全局出发,舍弃自己,成全所有人的友谊,实现集体的和睦团结,达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丁瓒教授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败而来。”[2]中职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健康的人格,最终为踏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改善自我,适应社会,与人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樊海峰.农村职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教育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