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
有时候,风都早已刮过去了,一颗心,却还在一片无关痛痒的云彩里下着雨。
人的选择性就是这么顽固,顽固得近乎荒唐。也就是说,你本可以云淡风轻地活,然而,却无缘无故地受了伤。是的,有些伤害是来找你的,而有些伤害是你找来的。
好多人强大的想象力,都用在了自戕上。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稍加勾连,就能安排在自己身上。那边还没风声鹤唳呢,这边早已四面楚歌了。就这样,在近乎扭曲的想象力中,完成自戕,又在自戕中,进一步壮大着自我想象力的扭曲。
这个世界上没有愿意自讨苦吃的人,但多少人每天都在自讨苦吃。也就是说,你还没与这个世界真刀真枪干呢,先在心底里,与另外一个自己厮打到不可开交。
好多时候,是自己把自己折腾累了,自己把自己纠缠烦了,然后,这个自己挣脱不开另一个自己。
坑其实是自己挖的。光阴的泥淖里,多少人,都是自己逗着自己玩。
如果生活没有对你曾经犯下的错误做出惩罚,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宽恕。
但不要因此而得寸进尺。或者说,你不能因此而欺负生活,给脸不要脸。生活不想以此纵容谁,只是想让所有人明白,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有的人,等到生活开始惩罚自己了,才想起后悔。这样的忏悔,不值得原谅。从无意犯错到故意犯错,应该推敲的,不是人生,而是人性。为恶的人性辩护,本质上就是怙恶不悛。
也不要把这一切推给命运。既然所有的结局,开始就已经料到。所有的惩罚,都是水到渠成的铺垫。不要让命运为你的贪婪买单。在欲海里浮沉的人,个个都是亡命徒。为欲望亡命,是已经注定了的结局。
这个世界,有侥幸,但不宽恕侥幸。不要把自己一步一步拖到付出代价的境地。生活中一切的罪与非罪,罚与非罚,良心会有知,光阴会有知,天地会有知。
不去欺负生活,生活自会安妥地待你。清白干净的灵魂,特征只有一个:无愧过往,不畏将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难败:太要脸的人和太不要脸的人。太不要脸的人是不怕败,太要脸的人是不敢败。
虚荣的人属于后一种。
由于太在乎面子,虚荣的人终会被虚荣所伤,但无论多深的伤,虚荣又是最好的创可贴。因为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好。
于是,虚荣很好地炫耀了自己,也妥善地遮掩了自己。
只要能在人前风光,心底受多深的伤也愿挨着。虚荣的人,一辈子为了这点荣光和浮华,透支着人生太多太多的东西。然而没办法,相比于取悦自己,他们更愿意取悦世界。因为,只有在别人的艳羡和嫉妒里,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才会找到快乐。
在虚荣的路上走多远,就会有多伤。虚荣的人不敢转身,因为一转身,就会看见千疮百孔的心底,以及委屈受尽的苍凉。
虚荣是虚荣者一生的宿命。他们只能往前走,也必须往前走。虚荣的人,是这个世界走丢的孩子,喊也喊不回来。
(摘自《知识窗》2014年第3期)
【赏析】
我们常常感叹压力太大,生活很累;喟叹命运对自己不济,社会对自己不公,殊不知,大部分生活的坑都是自己挖的。不和自己较劲,摒弃虚荣之心,夯实生活之基,享受生活之乐,方是有智慧之人。作者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陈述中,往往将两种情况放在一起介绍,如“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那边还没风声鹤唳呢,这边早已四面楚歌了”,“太不要脸的人是不怕败,太要脸的人是不敢败”,“一方面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好;另一方面又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好”,等等,两两相对,相互映衬,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和广度,又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度。作者列出生活的坑是自己挖的这一生活普遍现象之后,指出了其危害,然后剥茧抽丝,一步步去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不能因生活不惩罚自己而欺负生活,不要把一切推给命运,过渡到“虚荣的人,一辈子为了这点荣光和浮华,透支着人生太多太多的东西”,直接揭示虚荣人的内心世界,“虚荣是虚荣者一生的宿命”更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王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