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芳
如何利用课堂的短短四十分钟达到“有效”,并且从“有效”走向“高效”呢?蕴藏于语文课中的一次次课堂练习,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安排运用得当,则会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的练习,可以贯穿一节课的始终。
(一)课初——练在初读感知时
1.在刚开始教一篇课文时,与之配套的练习册上有一些有关字词方面的练习题,如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等,在此时练习,既可以检查学生字词的预习效果,又可以为课后做练习省下一些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郑成功》一课,练习册上有一题“照样子填人民族英雄的名字或主要事迹”,可以布置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此题,上课时谈话导入后,就由检查这一题开始新课的教学。
2.根据学生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将学生的疑问融入教学之中。
如《月光启蒙》一课,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提问:看到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以“月光启蒙”为课题,是谁进行了“月光启蒙”,启蒙的结果如何等问题。教师则可适当梳理问题,并将之融入到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之中。
(二)课中——练在激情四射时
1.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在学生情绪激昂的状态下,我适时引导:“我们的家乡宜兴风景如画,物产丰富,请你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一首小诗《我们爱你啊,宜兴》。”孩子稍作准备便下笔如有神,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我读到了“我们爱你——茶叶的怡人清香,陶器的精美绝伦,洞天世界的鬼斧神工,茫茫竹海的层层碧波……”的诗句,孩子们仿佛都成了一位位小诗人。这样的训练练在了点子上,练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不仅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通过多媒体再现腰鼓舞场面,启发孩子想象:“这就是壮阔、火烈、豪放的安塞腰鼓,如果你是一名观众,现场采访你,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积淀的情感被唤起,纷纷举起手来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内心的独特体验。最后朗读时则是全身心地投入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3.利用情节,巧补空白。
如《大禹治水》一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地形和水流。”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大禹是怎样历尽艰辛的,教学中,就可以抓住课文的留白,进行教学。利用一段填空,发挥学生的想象。
烈日炎炎下,大禹_________,但是禹想到_________,他就_________。
大雨滂沱时,大禹_________,但是禹想到_________,他就_________。
狂风猛烈时,大禹_________,但是禹想到_________,他就_________。
_________,大禹_________,但是禹想到_________,他就_________。
根据“千辛万苦”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这一很概括的词变得具体可视。不仅仅引导学生想象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还想象自身的困难,有时他发着高烧,有时他饿得迈不开脚步……想象完毕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禹,学生一下子思如泉涌:不怕困难,一心治水,为民除害,为民着想,坚持不懈……这样的词就一个个从学生口中冒出,他们对大禹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4.主动探索,手脑并用。
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读了课文之后,我问孩子们:“你觉得云房子还会有哪些形状呢?拿出纸来画一画,剪一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造云房子,造出了可爱的小狗、调皮的小猫,甚至还有帽子……这样一来,学生对比较抽象的“云房子”进行了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只可爱的小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有益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5.抓住重点,层层递进。
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一课是一篇说理文。作者旨在告诉大家“礼貌待人”的道理。在学完课文2~4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古至今,礼貌待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搜集,所以纷纷举手发言:三顾茅庐、孔融让梨、孔子尊师、程门立雪、列宁让路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学生思考片刻,思路便打开了,举出了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以礼相待的事。我又问:“那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呢?先选取一个礼貌待人的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把事例写清楚,再加上议论。议论要有针对性,可以是书上的原句、课前搜集的格言或自己创作的句子。”就这样,一说再说再写,层层递进,课文所讲述的道理也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的内心,并为他们以后的待人处事作出指导。
(三)课尾——练在意犹未尽时
结合课后合作探究类的问题,设计练习,有时还可以补充资料,从课内延伸拓展到课外。此时练习设计得好,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锦上添花之妙。
1.鼓励求异,转移情感。
教材中的情感再现,只能说让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要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这些情感的引导不是老师解说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去感悟的。在教学《变色龙》时,大家都对神奇的变色龙很有兴趣,对于能亲眼目睹变色龙的作者更是羡慕不已。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在生活中,你曾经拥有过小动物吗?你是怎样对待它的?”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这样联系实际,再加上课文最后的话“我们把变色龙放了回去”,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人与动物和谐共处,我们的大自然才会更美好”这个道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升华。
2.看图介绍,内化课文。
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可以让学生利用插图进行介绍,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描绘了台湾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奇异的景象。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做导游,向大陆的游客们介绍春季蝴蝶谷绮丽的景象。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增加一些自己的想象,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文本,延伸课外。
我上《牛郎织女》一课时,和孩子一起品读课文,感悟到了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于是我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请你评价一下故事中的人物。”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精彩纷呈,课堂被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与智慧的高潮。但我没有就此结束课文,而是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民间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品味美文。从《白蛇传》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田螺姑娘》到《神笔马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到中国文学宝库的瑰丽无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恰当巧妙地设计好随堂练习,让课堂引导练习,听在需要处,说在关键处,读在经典处,写在升华处,让随堂练无声无息无缝地融入到课堂之中,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得语文课带着无穷的魅力从“有效”走向“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