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史玉君,1969年6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宜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长期探索“主线式三维融合”的自主探究课堂范式,并得以区域性推广;提倡以无限接近儿童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性,提出了“顺心方能致性”的教学主张,逐步形成了“追求回归儿童意义的本真语文”的教学特色;主张“做有儿童成长意义的作文”,形成了基于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意义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坚持让“语文回归儿童,回归生活”,构建了语文课堂、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课相结合的立体多元的语文校本特色!
有六十余篇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各类杂志,多篇文章获奖,曾获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课堂,孩子的思维现状不容乐观:或是跟着老师跑,没有自己的独立想法;或是依赖老师,等待老师的答案;或是想方设法揣摩老师的意图……究其原因,老师的思想禁锢了孩子的思维,造成其僵化;老师的思想主宰着孩子的思维,促使其退化;老师的思想代替了孩子的思维,导致其情化。
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去哪儿了?作为语文老师,往往更关注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语言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有意或无意地漠视了思维训练的存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犹如传球,作为教师,要以“倾听”和“欣赏”的姿态机智地接住学生投来的“思维之球”。关键是又将从哪里入手,使球有目标地、有针对性地投回去,让学生能再一次投出更出色的“思维之球”,即如何在师生之间的你来我往中将“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发挥到极致。
一、循规而启,让思维自由生长
小学儿童思维具有直观性、单向性、模仿性……儿童的思维训练必须循规而启,顺生而教。
1.于“直观”处控球。19世纪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就主张儿童教育应当师法自然:“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因此,我们小学阶段,应该本着直观性原则进行思维训练。
其一,向“直观”处去。笔者在教学(《燕子》时,就“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句发问:花草怎么会赶集?这个问题直接落在“抽象概括”这个思维点上,拔高了孩子的思维起点,使他们无所适从。笔者见此状改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思维火花四溅。
生1:我仿佛看见小草从地里调皮地钻了出来,柳树在河边甩着长发……
生2: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聚在一起,红的似火,白的像雪,黄的似金……它们把美丽的春天给捧了出来。
生3:我听见小草在说:“伙伴们,我们快去为春天添光彩吧!”花儿在说:“姐妹们,快展开你们的笑脸吧!”芽儿在说:“快睁开眼睛吧!这世界太美丽了!”
两个问题,都意在体会、理解“赶集”,但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却是截然不同的。改变问法,使表达更具直观性,给学生的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同时进行,其思维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就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其二,从“直观”处来。不同的学段,思维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才是最核心目的。笔者在教学《望月》一文时,独辟蹊径地将教学确立在“万物皆着我色彩”这样一个思维高度。在教学中,层层递进,创设了一个“思维场”:体会作者眼中江上月景静谧安详之美时,有层次地朗读——感受月亮的慈祥和宁静;想象——感受月景的活泼和灵动;品析词句——感受月景的神秘富有光泽……进而感悟作者眼中之景与环境、心境、性情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学主线——我心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接着,在吟诵“明月”诗词,体会小外甥眼中月亮这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中,水到渠成地探究“为什么同是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的缘由,懂得“我不同,我心不同,我情不同,事物的色彩自然也不同”。从直观处出发,走向思维的深处!
2.于“单向”处传球。思维的单向性即思维从一点出发,按一种模式去进行。
其一,掀起思维的风暴。五年级,学生初学“对对子”。他们了解对子的基本规律后,很感兴趣。笔者便让他们以“山对水”为基本组成方式,要求二字对,学生兴致很浓,一下子对出十几种。笔者趁机提出“长(zhang)对子”游戏,进行三字对、四字对……
列举一生长“山对水”的对子:
黄山松对长江水
千年黄山松对万里长江水
千年黄山松坚韧不拔对万里长江水川流不息
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从不同角度长出了五花八门的对子,越长越长,最后长成了一幅画卷,一段故事。此后,每天笔者都会出一个一字对,让学生一字开花,如“天对地”“风对雨”等,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课文的支撑点处着手一点爆破,在教学的增生点中有机一触,掀起了思维的风暴,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形成多元化思想。
其二,亮出思维的锋芒。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李镇西)。学习《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时,笔者把“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中“教”读成“jiao”,一生当场质疑:如果文中“教”就是“叫”的意思,那么这个字就应该读去声。于是师生当场查阅相关资料,最后证实孩子的质疑是正确的。面对学生思维“单向性”的特点,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反其道行之,在向书本质疑中学会思考,在向老师“挑刺”中获得思维的“生长”,最终向“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叶圣陶)的目标行进。
3.于“模仿”处垫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为了让孩子的思维更具活力,教师要以各种方法引导、促使学生“始于模仿,终于独创”(叶圣陶)。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的《陶罐和铁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靳老师在课堂伊始,通过一段自我介绍让孩子辨别其中真伪,在笑声中孩子明白“学与思”的关系,继而通过朗读、表演感悟寓言道理,引领孩子思维出新:长处弄不好会成短处,短处弄好了也能变成长处。在思维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导他们总结出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并当场与学生一起改写寓言,赞美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改”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引领的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模仿习得思维的方法。最后,靳老师放手让学生编寓言,《黑猫和白猫》《大海和小溪》……一篇篇创编的寓言体现了语言的吸纳、积累和运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感悟、想象、判断等思维过程,突出一个“创”字,使人耳目一新。
二、顺势而导。让思维踏点起舞
语文教学往往是非全然线形预设的,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使课堂进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学生阅读的受挫处,感悟的豁然开朗处,人格精神的备受浸润处……都构成稍纵即逝的宝贵的思维训练资源。老师要用一只无形的手,抓住学生的思维点,抽茧剥丝,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思维运动,建立好的思维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1.巧引“迟疑”之球。个性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状态不同;认识的不同,决定着思维深度的不同。作为教师,我们的思维引领、点拨要力求个性化、灵活化、人文化。
一位老师上《地球清洁师》时,曾让孩子针对课题质疑。有个小男孩犹豫了半天,才说清问题:“大家是怎样酬谢清洁师的?”这个质疑环节,显示出他是个学习上稍有困难的孩子,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大家的哄堂大笑,告诉他这个问题不合时宜。可老师让他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文。等到大家通过读书解决自己的问题时,这个男孩又举手了,他结结巴巴地说:“大家……没有用金钱……去……酬谢清洁师,而是用……”原来,他还是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解答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无法再说下去了。老师立刻帮他寻找援助之手。
生1:大家是用掌声来感谢他们的。
生2:大家用赞许的目光来表扬他们。
生3:大家称他们为“地球清洁师”来肯定他们。
男孩的发言是犹豫不定的,他的思维是没有把握的,可他却能鼓起勇气坚持围绕自己的问题展开,进行学习、思索,可以说老师功不可没。当他的思维开启的一瞬间,老师便意识到了。当他的“异向交往”(日·垘原资明,即思路各异)的语言引来嘲笑时,老师却用肢体语言制止了这一现象,给了孩子很大的鼓励。这位老师凭借领先的思维意识,在等待中给了孩子思考的时间,使他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提升了思维能力,也为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思维资源。
因此,当孩子的思维处于微妙、迟疑、模糊的状态时,我们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应给予他们最需要的思维时间,必要时借助他们同伴的力量,在交流中让思维碰撞,在整理中让思维清晰,在自我表现中重振思维的信心!
2.妙纠“偏离”之球。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时,抓住“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正当师生讨论得如火如荼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曹操其实很笨,如果是我,用火箭攻之,诸葛亮的计划不是完全失败了吗?”这显然是属于节外生枝的思维,如果不处理,或者直接否定,都将使孩子的思维认识偏离轨道,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是偶然,曹操也不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军事家。该老师很机智地接过孩子的话题,就“曹操为什么没有使用火箭”让孩子阅读文章,展开讨论,把“矛盾”的“绣球”重新抛给孩子。他们在交流、思辨中得出:曹操之所以没用火箭,其一是因为事情发生突然,来不及准备火箭;其二是当时大雾,曹操不明对方情况,当然不肯浪费宝贵的火箭资源;其三是曹操在不了解敌我之间的差距时,绝不会轻易用火箭暴露自己……最后,以“这一些曹操想到了,你们说还有谁也想到了呢?”将研究的方向重新拉回主题,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位老师没有让思维“偏球”随意落地,他认识到偏离思维的意义所在,直面问题,“趁热打铁”,巧设矛盾话题,“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切合点”(钱梦龙语)。保证其思维航向的正确性,在深入文本的解读、分析、概括中,使其思维变得更开阔、更深刻、更多元、更敏捷。
3.智通“堵塞”之球。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流淌的溪水,在涓涓细流中常会突然路遇堵石。在“山穷水尽”之处,思维方法的渗透,常能让孩子的思维“柳暗花明”。
笔者教学《推敲》一文,在结尾设计了一道练习:红杏枝头春意(浓、满、闹)。推敲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学生各执一词,在“浓”和“闹”上争论不休,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其思维受堵,继续争论已无意义。这时,教师引领:要想确定哪个字更适合,不能孤立地读诗句,而应放到全诗中去揣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一下子统一意见,都认为用“闹”更好。从争论到得出结论,自始至终都是孩子自己在交流、揣摩、梳理、归纳,教师仅仅是渗透了一种思维方法,“四两拨千斤”地让孩子领悟到“推敲”意义所在,拓宽了他们的思维领域。将方法贯穿于思维训练中,给孩子的学习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平台。从教学过程看,渗透的是一种思维的意识,收获的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
思维训练的策略探索,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对小学生而言,思维的训练更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从“儿童之需”出发,遵“儿童之律”,启“儿童之思”。这意味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唤醒与培养;意味着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意味着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意味着孩子由学会型向会学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