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芳
本文的“链接”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文本时,巧妙、适切地补充与文本相关的作者、事物的背景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文字材料等。诚然,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也注意引导学生查阅一些文本的相关背景资料,但由于缺乏有效指导,针对性差,加上学生往往应付了事,发挥不了资料应有的作用。另一个极端,就是有的教师则过分关注资料,甚至冲淡了对文本的解读,得不偿失。笔者根据文本的体裁类型,文字内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背景资料的适切链接,在明确写法、升华情感、习得读书的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链接相似,融会贯通,明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经常用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因为学生对文本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有关品质不甚了解,而导致“借物喻人”写法,成了一个虚浮的贴给学生的标签。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文本作者或主人公品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收集与他们品质相关的资料故事等,让两者相互融会,进而知道两者相似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18课《广玉兰》,作者陈荒煤不仅赞美了广玉兰的幽香,更爱它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在第二课时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作者陈荒煤的资料:“1938年起,坚持奋战在文艺第一线,先后出版了20部著作,1985年,他已经73岁高龄,他对生活仍然充满热情,他敬爱玉兰花那颗挺立枝头上不断哺育出新芽的红心。”从资料中,学生很快感受到陈荒煤与广玉兰一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随后的第19课季羡林的《夹竹桃》,教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收集作者季羡林的相关背景资料,从季羡林的韧性、默默奉献的人格中,学生就能比较透彻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学习这一类文章,学生知道了把握文本中事物和作者的相关相似特点,进行品读学习,有利于把握中心,明确写法。
二、链接情境,升华主题,烙真情
在阅读教学中,有不少文本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学生确实也能感受到,但很多学生的感受仅仅流于文字表面,那份可贵的真情不能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时链接作者和文章中事物的相关故事,进行移情渲染,这样就能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处,荡起阵阵涟漪。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2课《姥姥的剪纸》一文,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祖孙情,感受到作者与姥姥的那份快乐,学生也模仿写了自己与家人的幸福时刻。但是,教师总觉得字里行间还缺了一种情。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作者与姥姥的感人画面,课堂上进行链接,创设了一个感人的情境一一姥姥病危,作者回家看到姥姥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奄奄一息。学生被感动了,再重新写与家人的幸福时刻,字里行间就多了一种感恩、珍惜之情。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月光启蒙》中作者回家看望老年痴呆的母亲,《灰椋鸟》中一只丹顶鹤的凄凉故事等。一篇文章一片情,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相关的感人故事情境,移情体验,那段真情自然会深深地烙在学生心里。
三、链接片段,举一反三,习言语
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了解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链接,寻找相关的片段资料,不仅仅是有关作者的资料,也可以是涉及文本内容的相关的片段描写,这样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进行语言实践,积累语言。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21课《莫泊桑拜师》一文中,福楼拜让莫泊桑仔细观察,写出不同人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教师就引导学生补充写出不同人物特点的言语片段。学生有的从莫泊桑的小说中找,有的从四大名著中找,有的从手头正在阅读的书中找。一名学生找到了《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一起品味,从环境、人物习惯性穿着打扮到工作等说起,充分写出了不同的特点。学生从自己补充的片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福楼拜的正确指导,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仔细观察,写出了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学生仿写的片段,可以触类旁通,由此链接更多形似片段,深入品读,举一反三,习得语言。
四、链接原文,对比朗读,品原著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文本是例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高昂的阅读兴趣,将其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这是课内阅读所肩负的另一项重要的使命。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适当补充原文的点滴精彩内容,吸引学生,将言语实践引向更广阔的课外。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引导学生链接,适当补充萧红原著《呼兰河传》中萧红与祖父的有趣事情,如祖父抓玩帽子,作者偷偷给祖父插花等有趣的情节。课堂阅读后,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去阅读原著《呼兰河传》。
还有一类特殊文章由相对浅显的文言文改编而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文或补充原文相关的文字片段,进行链接。例如,《螳螂捕蝉》,教师引导学生补充了原文片段:“……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感受到原来中国语言文字还有这样一种简洁凝练的表达形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学做“国学小博士”。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