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语文课堂中的妙用

2015-09-10 07:22叶兰荣
考试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课文教师教学

叶兰荣

摘 要: 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听说读的能力,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训练,往往忽视“写”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写,还不如放到课后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斟酌,殊不知,写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妙用。

关键词: 写 语文课堂 教学妙用

一、“写”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的课文,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独立研究,然后写几句读后语,或议论,或抒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在上《斑羚飞渡》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镰刀头羊最终毅然地选择走向那条‘彩虹路’时,心中一定是无比平静,已然了无牵挂,虽然他还想为斑羚们贡献更多,虽然它不甘心在没有世间充满温情、爱心时就永远地离开。它看破了这个冷酷的世界,不再有多余的留恋。它今生最理想的路,或许就是这最后一程中的、通向美好的‘彩虹路’。”学生对生与死的参透令人吃惊。同时我认为让学生写课前读后感,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文。同时学生的精彩读后语也常常使教师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写”在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以往我们教授字词都是读和理解,课后再抄写、记忆。实际上,课标试验教材课后安排的“读一读,写一写”有别于以往的课前预习提示中的字词,不仅是位置由课前移到课后,意图显然也不同。以前预习中列出字词以生字生词为主,现在在后面,目的是积累,检验习得收获,所选字词不仅有生字词,还有常见、常用的优美词语。这就提示我们在字词教学中应注意这一变化,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读了,理解了,还要写。写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写错别字,在掌握字形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漂亮,组织展出,将字词教学和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汉字的书法美。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开展拓展性训练,让学生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写一段话,要求通顺、合理。完成这样的训练后,还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规定用挑选的三五个词表现这个语境,最后则要求学生尽量写得长一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五个,写一段话赞美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仙山琼阁、万壑藏云、不计其数、浮想联翩、能工巧匠、如愿以偿、若即若离、登峰造极、驰名中外、心驰神往)。

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字词教学和作文片断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欢迎,兴趣盎然,使其在游戏中学会词语的使用,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在练习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写”在写景类文章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学生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创作更有激情。

抓住这一需求,让学生经常仿写名家的名句名篇,尤其是名句,容易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和成功感。因为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抓住名家思想的火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写出或鲜活或优美或想象丰富的句子。

如我在讲授《春》的时候,先让学生在欣赏全文的基础上,各自找出他们最欣赏的句子,并讲出欣赏的理由。然后我说谁敢和作者比试比试,看能不能写出一样甚至更好的句子。学生的好胜心强,积极性和高,纷纷尝试,但开始并不成功,原因是不懂分析句子的各种关系,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造出令人满意的句子,如郭艳玲仿“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小叶从树枝里悄悄地冒出来,嫩嫩的,尖尖的”。这些句子同样那么具有智慧和想象的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作者可从中得到很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对他们爱上写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又如讲授《画山绣水》时,针对文章中几个动人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给“象鼻上”“磨米山”“螺蛳山”等也编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郭艳兰、苏冰、陈启根等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及《西游记》《宝莲灯》等神话故事的内容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传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想象力丰富了,对课文的写作特点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很快地把一些传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文章增添情趣。

四、“写”在小说中的运用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因素,分析人物时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

有一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先要求学生给文中的人物写一个小传,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性格。受此启发,我在上《故乡》这一课时,运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杨二嫂”和“闰土”写一小传。要完成这一步,学生得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人物有关的内容,化散为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郭晓燕的“杨二嫂”小传颇有特色:“‘叽叽,呱呱’一种尖锐刺耳的怪声传遍了这个萧索的荒村。我惊愕极了,赶忙抬头望去。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女人走了过来,走得近了,只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满嘴糗话的婆妇,两手还搭在髀间,张着没有系裙的两脚……”总之,通过这一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在小传中鲜活起来,明朗起来,接着我对文中的人物分析也就水到渠成。

还有一种方法也是妙用无穷。现在我们在教人物类的文章时,往往爱问这样的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常常要经过很久的思考,且答案不一定尽如人意。我尝试改“说”为“写”,即写人物评论。如上《陈涉世家》时,我要求学生先给文中的人物写评论。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陈吉县说他谁也不喜欢,同时阐释了自己的理由。他认为:“起义真正受益的是陈涉,他实现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可受苦的还是百姓。百姓的生活虽不好,可还总算安定。一起义,百姓势必再次陷入战火。况且,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国可能又要陷入分裂。”这堂课上我还看到了学生对默默奉献的吴广的评价也非常到位:“他没有陈涉的鸿鹄之志,也没有陈涉的谋略,他只是在陈涉的身边默默的辅助他,他伴着陈涉走过人生,帮他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片又一片的海洋。他和陈涉的关系就像蛋糕离不开奶油,鲜花离不开绿叶一样。陈涉当上了大王,他没有不满,没有抱怨,因为他为的百姓。”多么贴切的评价,多么令人感动的评价,多么令人佩服的评价。假如我没有让他们写人物评价,我又失去了一次深入学生的机会。其他学生也在“写”中,领会了人物,锻炼了写作能力。

“写“同样可以用在学完课文之后,如让学生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这些做法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妙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还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课文教师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